彭昱畅|豆瓣8.4分,争议为什么这么多?听听导演怎么说( 三 )


我比任何人都希望这个节目好,它没有出现,一定是有它的原因。一个事情没有结束之前,先不要去评判它。
03专业版的Vlog,有什么不好吗?
最近我一直有个感受,就是人们大多时候对综艺的需求很简单,比如获得一些快乐、打发一下时间。人们可以花一个半小时、两个小时看一场电影,但鲜少很正式地花一个多小时看综艺节目。
有天我发了个朋友圈,说我希望大家看综艺,看到的不仅是快乐,我希望是喜悦。
快乐就像挠你的胳肢窝一样,我挠你一下,你就可以获得。但喜悦不一样,就像你今天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来就很喜悦,它很难传递给更多的人,因为喜悦是情绪的产物。
我希望大家看完《恰好是少年》之后,得到的不是被挠了一下胳肢窝的“快乐”,而是看完整期节目之后,我很舒服,我很喜悦,这就是我做这个节目的初心。
但做节目的人首先要取悦自己,你自己喜欢并认同它,才有可能取悦到别人。拍摄《恰好是少年》之前,我觉得它的评论一定是两极分化的走向,喜欢它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会觉得它很无聊,做节目前我已经做好了被骂的准备。
有人说这个节目是专业版的vlog。我想说,专业版的vlog有什么不好吗?它一定是不好的事吗?
我并不是说我们节目好或者不好,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一个新东西出现的时候,一定会损失掉某些东西,但这才会让作品不同。
我做节目有自己比较坚守的标准,那就是手里出去的东西一定要有表达,它或许是故事,或者是某种情绪,这些东西是其他节目里看不到的。
《恰好是少年》最好的观看效果就是没有快进,没有倍速。大家看完一个长内容之后,与它产生了情感共振,获得了某种情绪,这件事对我来说更重要一些。
因为有了这些共识,团队在节目素材选择上要有取舍。
《恰好是少年》是所有嘉宾都录制完节目后,才开始的剪辑工作,在内容布局和故事脉络上有全局考虑。每一期有一个新表达,是这一期的重点,看完8期素材之后,已经做好了提前的主题划分,这是和其他节目在操作上不一样的地方。
如果把所有内容都均等地呈现给观众,节目不会有轻重,我不太喜欢“没有选择”。
什么是“没有选择”?就是我把所有的素材都堆上来,然后你们自己选一个看呗,想看什么就看,不想看就跳过,我会觉得(做这个事情)特别没有成就感。
导演组也并不是没有干预,第六期采用拉幕布的方式就是导演组的干预,如果完全不干预它,就没有这一场livehouse。
第六期王俊凯在船头直播,刘昊然和董子健在玩水上项目。导演组做的干预是,让驾驶员载着他们去船头玩,这样三个人的互动就有了。
就像现在,大家能get到第五期的呈现方式,因为相对之前,它更直接和简单,第五集想要表达的是“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一起陪我幼稚的人该多无趣”。
但如果每一集都是一样的模式呈现给观众,大家去玩一个项目、一个游戏,我觉得节目是没有灵魂的。不能说一个东西好,我就只做这一个东西,海鲜很好吃,如果每一期都吃海鲜,你也会吃腻。
有时候看网上骂剪辑人员的评论,我觉得对他们挺不好意思的,我真的(把他们)折磨得挺惨的。他们花了剪两个项目的时间来剪这一个项目,从12月份进后期一直到现在,半年的时间在剪辑《恰好是少年》。
一般完成一个节目,对他们来说,周期也就是三、四个月。如果不是出于对节目的认同,他们也不可能做到这样。有的动画设计我已经通过了,但他们还会跑过来跟我说,我还有一些新想法,你看这样改会不会更好。
所以,这不是剪辑带来的问题,如果大家觉得有问题,那是因为导演组的工作还还没有做得足够好,还可以更好。我希望这个节目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宝藏综艺,或者是他们的人生综艺,是一个90分的东西。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它可能不及格。
但我不希望它是大多数人的70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