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消费端来看,游客对于预约旅游还是乐见其成的,并且抱有很高的期待。而且从相关调查数据来看,预约旅游的市场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据央视新闻报道,日前发布的《2021中国景区门票预约服务专题研究报告》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表示知晓“景区门票预约”这一概念,并有七成以上受访者对景区门票预约制的推行持乐观态度。针对景区门票预约服务水平,有45.2%受访者体验到“提前限流,不需要排队”,有42.1%受访者认为可以“提前了解确定行程”,有41.9%认为能够“提前知晓景区信息”。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政策端来看,还是从行业端、消费端来看,预约旅游正被社会各方所接受,正从一时的应急之策变为大势所趋。
文章插图
6月13日,游客在北京市丰台区世界公园观看端午民俗文化表演。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欣 摄
迎难而上,预约旅游必须直面的四大问题
当然,预约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出游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难点、瓶颈和挑战。作为预约旅游服务提供的主体,景区亟需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工作导向,探索破题。如果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妨开放心态,增强与门票预约相关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合作,积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
首先,就整体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有些景区预约入口、流程便利性不足,或缺乏权威性官方入口。这会加大游客预约难度,反而给大家带来不便。可以尝试与微信、美团等常用的App打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认为,前端预约和后端入园环节要配套,包括预约与非预约的入口分置,真正提高效率。前端渠道走向平台化,平台要打通数据,辅助、赋能景区发展。
其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伴随而来的是涉及社会各个层面的适老化改造。对于同样迎来大批银发族的旅游业来说,这也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此,景区可通过在线下保留部分购票渠道或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在景区对老年游客进行现场教学等方式方便老人。当然,第三方平台也应作出探索。目前,美团已经上线了“线下门票预订关怀版专区”。专区页面的字体更大,老年人更关心的价格、预约时间等信息也得到了突出显示。并通过信息自动填写等方式,在关怀版专区内将预约流程从三步缩短为一步,大幅简化预约操作,让老年人预约省时更省力。
文章插图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教老年人用电脑上网。 新华社采访人员 王晓 摄
再次,应避免一刀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推进预约旅游。应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景区的具体情况,时刻将游客需求和体验感放在首要位置,对于预约制的推广应循序渐进而不是一蹴而就。文化和旅游部信息中心副主任信宏业建议,分时预约是避免景区人满为患、实现精准化管理的有效手段。但在落地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游客感受和现实因素,不能一刀切,更不能把分时预约变成“横”在景区和游客之间一道新的“鸿沟”。
最后,景区还应推出更多细化举措保护游客隐私。在为游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的同时,更要做好数据安全工作,避免数据泄露为不法者利用,给游客带来困扰和损失。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督,进一步保护好公民隐私。
文章插图
以人为本,推动预约制服务于民还需各方协力
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电影票、飞机票以及火车票的预约购买线上化率均在九成左右。随着大数据、智能化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预约在许多行业都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当前景区门票线上化率仅为22.4%,服务数字化程度仍有待提高。随着预约旅游的进一步推广,这个数字会不断上涨。
文章插图
推进预约旅游能促进我国智慧旅游战略的有效实现,同时也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推广预约旅游是文旅业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服务态度的体现。这一出游方式不仅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更能为广大游客提供良好的出游体验和人性化的服务。归根结底,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导向下,预约旅游推动旅游业的品质化发展亦值得期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旅游与休闲研究室主任戴学锋就表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一个小众、高端、长距离、精细化的旅游需求阶段,未来阶段的预约旅游,不仅需要解决人满为患的问题,更需要去探索符合现代化、精细化旅游服务的预约旅游制度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