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人|“剧本杀”的风,吹到了屏幕里

文章插图
导读:
当“剧本杀”综艺大批涌来,究竟会改变什么?
近期,国内首档主打“剧本杀”概念的网络综艺《萌探探探案》(以下简称“《萌探》”)上线。从形式、内容再到嘉宾表现都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萌探》可以被视为国产网络综艺“剧本杀”类型的试水之作,与其说是一档主打推理探案的综艺节目,从整体观感上不如说是丰富场景模式版本的《王牌对王牌》,或许观众对这档节目抱着类似观看《明星大侦探》的期待,期待能否得到充分满足恐怕还要待一段播出过后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评价。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相比观众对于《萌探》的持续关注度,综艺影视行业对“剧本杀”的关注度更高。从既有排播来看,《萌探》之后还有至少五部已经进入备播阶段或是正在筹备的同类型综艺等待和观众见面,许多被平台认定为高商业价值的影视、网文IP作品也相继售出“剧本杀”版权并等待被进一步开发,其背后的推手虎视眈眈,而屏幕前“剧本杀”真正的消费者们能回馈的更多是冷淡。
经过数年的开发,“剧本杀”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平稳度过了繁荣发展到兴盛期,进入平台期;而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空间和红利也已经消失,整个线下“剧本杀”市场已经进入饱和甚至过饱和状态,许多经营“剧本杀”的商家甚至开始陆续退出这一市场。
“剧本杀”也有线上的玩法,但这种娱乐形式对沉浸式体验的推崇使得真正有兴趣、愿意为之付出金钱的玩家一旦体验过线下就很难再通过线上的模式获得同样的快乐,因而发展线上“剧本杀”市场也并不是一片蓝海。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量“剧本杀”综艺开始杀入市场,综艺在观众退后的时候前进,试图通过大量明星的加入诱使退后中的观众重新回到“剧本杀”消费的舞台中央,进而为平台后期的IP“剧本杀”开发埋单,两者之间无形之中开始了一次并不那么浪漫的探戈。你进我退,两步一回头,三步一招手。
和之前流行过的密室脱逃综艺类似,“剧本杀”综艺也是看到了其在线下市场的火爆而后知后觉开始的一种综艺创作模式,具有明显的后滞性。线下的“剧本杀”商家已经提供了非常完备的游戏形式以及成熟的、可操作性强的剧本,但主要依赖既有影视作品的“剧本杀”综艺显然没有形成这样的气候。不仅如此,受制于网络综艺的监管,许多线下可能实现的“剧本杀”故事,放到综艺这一环境中并不一定能够作为合适的内容播出,这导致原本就并不那么丰富的创作元素进一步被削减,网综能提供给“剧本杀”消费群体的刺激始终还是极其有限的。
从综艺创作角度来看,综艺编剧只能在剧本上安排流程、情景和故事背景,却不能安排艺人的每一句发言的具体内容,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状态一定程度上依赖后期剪辑,对艺人现场发挥的部分依赖程度很高。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艺人都适合“剧本杀”节目,这类综艺对参与艺人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至少要会演(至少要能“骗”过其他参与者)会讲(至少要懂得引导他人)会制造综艺感,兼具这三种特质的艺人并没有那么多,在五六部“剧本杀”综艺几乎同时开工的情况下,观众能够从别人玩游戏中获得近似自己玩游戏体验的可能性极小。
从既有“剧本杀”网综中可以瞥见综艺选角的难度,综艺选角兼顾艺人知名度和年龄段,试图最大程度上吸引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观看,但这些年龄段不同、圈内地位也不同的艺人聚在一起很难形成类似无领导小组讨论那样,伴随着话题的逐渐展开逐渐形成领导者地位的模式,艺人之间互相暗自较劲很难形成一个差序化的人际结构,节目很容易暴露出强烈的“走流程”感,缺乏角色互动推动剧情前进的模式——而这正是一个好的线下“剧本杀”玩家应该做到的。
单就既有“剧本杀”综艺中参与者的表现而言,或许是受制于拍摄周期和艺人行程的限制,参与者对拿到角色的投入程度相对有限,许多时候甚至没有记住自己所拿到角色的名字,最基础的信息尚且没有“吃透”,指望参与者“吃透”剧情并利用游戏的规则玩转游戏可以说完全是奢望。一些艺人在出演影视作品时或许被批评过演技有限的问题,但演技有限和是否投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演技本身是能力问题,投入程度则是态度问题,观众已经在影视剧中习惯忍受艺人的能力问题,再在综艺里学习忍受艺人的态度问题,这对观众而言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推荐阅读
- 原创街舞《黄河》舞动“湾区春晚”
- 比陈小春更“怕”老婆的,不是杜江,也不是邓超,是这位硬汉
- 张淇在《朋友请听好》第二季重回“主播”台,流程娴熟
- 5个艺人新年晒房子!黄奕在别墅炒米糕,吴尊一家在上海租房过年
- “非诚勿扰”火了11年被曝全是托?你知道这些女嘉宾都从哪来吗
- 虎年春晚“青岛元素”:任嘉伦、宋茜登台,中生代明星成“熟脸”
- 《只此青绿》春晚节目刷屏,其中竟有仙游元素……
- 肖战也太“抢手”了,两场舞台表演备受期待,三大平台花样官宣
- 央视春晚,“海牛Ⅱ号”首席科学家万步炎和航天员刘伯明聊了啥?
- 当年非诚勿扰“宁坐在宝马哭”的女孩,8年后过得怎么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