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革命者》中演李大钊张颂文我只演出了冰山一角


觉醒年代|《革命者》中演李大钊张颂文我只演出了冰山一角
文章插图

表演是个感性的活儿,但张颂文却像个科研工作者一样“较真儿”,凡事都爱问个动机,问个为什么,以至于经常把导演、编剧“逼疯”,求饶道:“你随便吧,按照你自己想的演就可以。”
在电影《革命者》中扮演李大钊先生也是如此,张颂文想弄明白李大钊何以从一个乐亭县大黑坨村的农民,成长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何以有如此坚定的信念,让他在牺牲面前那么坦然?张颂文说:“李大钊先生的那种大无畏精神,不是我张颂文的思想格局能够得着的,我生怕我因为不解而产生不敬,因为我不解就会演出迷茫,演出迷茫,观众就不会接受。”
如今 ,《革命者》将于7月1日上映,张颂文说他的内心很忐忑,拍摄时他担心自己演不好守常先生,现在,他又担心观众能否接受,“这是我从业以来最不自信的一次,我觉得我不可以用表演技术来完成这次塑造,如果我使用演技去塑造李大钊先生这个角色,我是对不起他的。所以这次,我更多的是希望试图能理解他、走近他。”
绝不能演砸李大钊 从李大钊的幼年开始研究
《革命者》以李大钊先生上绞刑架前的38小时为倒计时,用多视角的叙事结构,从出身不同阶层、持有不同理念、身处各类群体的多组角色入手,从父亲、丈夫、师友、对手等多重身份,对李大钊这位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进行全面解读。
接到邀约出演李大钊,张颂文脑海中蹦出的四个字就是“无上光荣”:“我何德何能能演李大钊先生,太荣幸了,接下来想到的就是‘麻烦了’,担心这个角色我能不能演得了。”
张颂文回忆说,那时离电影开拍还有一个半月,还没给他剧本。张颂文的回复是试试,“我跟他们说最好找备份演员,‘万一我准备中觉得自己不能胜任,我马上告诉你们’。我不想打没有把握的仗,李大钊这个人物是不能承载失败的,虽然作为演员,你一生中有很多角色可以演,演砸了也行,但是我绝不可以演砸李大钊。”
答应试试之后,张颂文埋头15天看了大量资料,李大钊在张颂文心中的形象日益丰满,在这些资料中,张颂文说李大钊的幼年成长经历对他触动很大:“李大钊先生父母早亡,他是被爷爷带大,小时候也遭遇过很多白眼,被骂没爹没妈,这样的孩子往往会发展为两个极端的人格,要么极度自卑人格分裂,要么自强不息。李大钊先生是后者,他接受的教育和他强大的自律能力,让他慢慢成长为一个伟大的人。”

觉醒年代|《革命者》中演李大钊张颂文我只演出了冰山一角
文章插图

讲起李大钊先生的故事,张颂文滔滔不绝,他说守常先生的爷爷曾经为他请了三位私塾先生,一位比一位厉害,第三位先生甚至曾经到国子监参加过殿试,“就是说这位私塾先生不但有真才实学,而且是见过场面的,李大钊虽然生于农村,但他接受了非常好的教育,之后又接触到西方科学,又去了日本,他的自强不息,强大的自律能力,和他的学识、眼界让他能够在中国最为至暗的时刻,看到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与其抱怨黑暗,不如提灯前行。”
出演之前,张颂文对扮演李大钊充满敬畏感,“我每天出发去片场时更多是忐忑,我对自己演的每个角色都充满敬畏,但是这次是‘敬畏之最’ ,而且演完之后更敬畏了。”
不能接受只被认可外形像 喜欢即兴加词加戏
对于李大钊这个伟人,史料多是阐述事件而极少阐释性格,张颂文认为这是表演的难点, “我怕自己无法表达出一个真实的李大钊先生,很怕这是张颂文的理解,不是李大钊的真心。我怕我演成符号。别人说你样子很像,那是剧组化妆老师的功劳,不是我演的样子,作为专业演员,我不能接受人们只说我外形像。”

觉醒年代|《革命者》中演李大钊张颂文我只演出了冰山一角
文章插图

李大钊先生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如何演出那种坚定的内心让张颂文也想了很久,“我想要不要演出他的犹豫,坚定是不是就没有思考?我需要做选择。反复掂量之后我觉得不对,如果一个人不思考,毫不犹豫地说答案,那其实挺不对劲的,最大的坚定应该是深思熟虑后的坚定,那才是信仰的力量。”
张颂文喜欢即兴发挥,情绪到了灵感来了,他就开始发挥了,有一场戏是拍李大钊先生和老百姓在农田,导演让他随便演,耕田也行,聊天也行,“我就看见旁边一位老人家在抽烟袋,用麦秆点着,我突然觉得不错,就跟导演说我要抽烟,导演说拍抽烟未必能播,我说不管,先拍了再说。我就坐地上,刚坐下,一条老黄狗就过来了,坐我旁边,抽烟袋的老人家和我聊起家常,问我家里住地没,水稻的水从哪引,我就说试试老人家的烟袋,他把焦黄的烟袋递给我,我说试试刚抽一口,太呛了,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抓到了李大钊先生的一个气质。他这么有钱有名望的人,为什么却能和百姓打成一片,我觉得自己在那一刻突然就能感受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