蜘蛛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蜘蛛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文章图片

蜘蛛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文章图片

蜘蛛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文章图片

蜘蛛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文章图片

蜘蛛 摇摇晃晃两亿年,长大只能活一天,朝生暮死说的就是它
文章图片

地球是个巨大的生态圈中生存着多种多样的生物 , 红花绿叶负责提供给原始的能量满足昆虫的食欲 , 蜥蜴、青蛙等小型动物捕捉昆虫飞蚁为食 , 构成一个简单的生物链 , 而而地球就是无数个小型生物链构成的巨大生物圈 , 各个动物各司其职 , 各得其所 , 它们的生命长度或者工作职责虽然略有不同 , 但仍然坚守岗位各司其职 。
Tips:生物链是指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变换和能量转化的链索关系 。 自然界中的生物链是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 。 它的组成、结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 直接影响着生态平衡的状况 。
2000多年前 , 曹国大殿中 , 舞乐喧嚣 , 觥筹交错 , 美女如云 , 王公大臣们推杯换盏沉溺于酒色之中 。 这时一位乐师走上前来鼓钟而歌 , “蜉蝣之羽 , 衣裳楚楚 。 心之忧矣 , 于我归处?蜉蝣之翼 , 采采衣服 。 心之忧矣 , 于我归息?蜉蝣掘阅 , 麻衣如雪 。 心之忧矣 , 于我归谁?”劝谏君王不要荒废朝政 , 穷奢极欲 , 然而乐师的一番苦心却付之东流 , 曹国终究还是灭亡了 , 只剩这首《蜉蝣》流传下来收录在《诗经·国风·曹》 。 这是蜉蝣第一次登上文人墨客的舞台 , 无数的人因此而结识它 。
Tips:储光羲(约706年—763年) , 唐代官员 , 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 润州延陵人 , 祖籍兖州 。 开元十四年(726年)举进士 , 授冯翊县尉 , 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 。 因仕途失意 , 遂隐居终南山 。
《淮南子.说林训》中说“蜉蝣朝生而暮死 , 而尽其乐 。 "唐代诗人储光羲也说:"人生如蜉蝣 , 一去不可攀 。 " , 蜉蝣成为成为词客骚人抒发感情的“座上宾” , 与人类息息相关 。
认识蜉游
蜉蝣 , 是蜉蝣目生物的统称 , 学名Ephemeroptera , 意为仅一天的生命 。 英文叫mayfly , 指蜉蝣在春夏之交大量出生 。 蜉蝣是一种独特而美丽的昆虫 , 起源于石炭纪(公元前3.55亿年—公元前2.9亿年) , 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2亿年 , 比恐龙的首次出现还早了约1亿年 , 是昆虫类的活化石 。
Tips:石炭纪是古生代的第5个纪 , 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2.95亿年 , 延续了6500万年 。 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断增加 , 陆生生物空前发展 。 当时气候温暖、湿润 , 沼泽遍布 。
它们看起来有点像蜻蜓 , 实际上它们也与蜻蜓有点亲戚关系 , 但已经出了五服 , 关系有点远 , 虽然都在古翅类昆虫这个大类下 , 却属于不同科目 。 蜉蝣体形细长柔软 , 身体由三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是前部 , 也就是头部 。 蜉蝣的头部比较小 , 触角短 , 呈刚毛状 。 蜉蝣复眼发达 , 单眼只有三个 , 且两性的复眼略有不同 。 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 , 眼距较大;雄性的复眼较大 , 左右接近眼距短 , 而且每只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 , 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 , 也有两部分完全分隔开的 。 蜉蝣幼虫有口器 , 为咀嚼式 , 但因成虫不吃食物 , 不用咀嚼 , 所以口器上、下颚退化 , 因此《荀子·大略篇》记载:“不饮不食者 , 蜉蝣也” 。 蜉蝣的下颚虽然退化了 , 但仍有下颚须 。
Tips:蜉蝣身形幼小 , 身长只有3-27mm , 极其微小 。 主要生活在各种类型的淡水栖息地中 。 截至到2001年底 , 中国已报道蜉蝣256种 。
蜉蝣身体的第二部分就是腹部 , 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 它的腹部细长苗条 , 以中胸为最大 , 有翅 。 前、后胸小而不显著 , 蜉蝣的翅膀一般有两对 , 也有只有一对的但很少见 。 翅膀呈三角形 , 薄如蝉翼十分脆弱 , 为膜质 , 因为蜉蝣的后翅在演进中退化了 , 所以它的前翅比后翅大得多。 它的翅膀表面类似折扇 , 有褶皱 , 由于它的年纪十分古老所以翅的关节并不发达 , 翅脉十分原始 , 呈网状 。 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 , 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 。 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 , 就像是散开的剑穗一样十分好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