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5500米深海出现巨大爪痕,已存在50多年,是谁遗留的?( 二 )


大致摸清楚锰结核的分布情况后 , 一家深海风险投资公司从1970年开始在距离佛罗里达州海岸大约800米的布莱克海底进行首次锰结核开采试验 。 该公司投资研发了一款专门用于在海底收集锰结核的装置 , 该装置并不需要人员陪同在海底操作 , 只需要海面上的人进行操作即可 。 操作员的任务就是操控装置在海底翻找 , 一旦发现疑似锰结核的物体就打开气升泵将它们吸上水面 。
然而这种方法的效率很低 , 开采公司也想不到其他高效的方法进行开采 。 试探性开采活动还面临着另一个难题 , 那就是如何将开采出来的结核进行提炼 。 当时采用的是火法冶金和湿法冶金两种方法 , 效果可观 , 但整个流程下来生产锰、镍、铁等金属的成本大于在陆地开采金属矿产 , 因此深海开采锰结核的活动经历过一波高潮后又逐渐回落 。
大规模的海底开采活动会对生态造成什么影响?
造成锰结核开采活动减少的另一个原因是许多科学家的反对 , 因为他们对多次开采任务进行生态环境评估 , 发现对于锰结核的开采会严重破坏海底的生态环境 。 在主要开采区域 , 挖掘装置根本无法分清锰结核周围是否有其他海洋生物 , 因此通常会导致许多行动缓慢的生物丧命 , 例如蜗牛、海参等 。
【科学家|5500米深海出现巨大爪痕,已存在50多年,是谁遗留的?】其次 , 海底开采活动会直接破坏海底的生态环境 , 一些对生存环境敏感的生物很容易受到影响 , 例如被掀起的灰土再次掩埋后死亡 。 好在深海锰结核开采的成本高于陆地的开采成本 , 否则科学家们的担忧则会一直持续下去 , 毕竟在资本面前很多时候生态的重要性并不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