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不同的少数民族由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了来自人文景观的不同 。在印象里,少数民族的同胞犹爱背背篓,尤其是生长在山区或是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对背篓有着极强的依赖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此次走进云南大理,就看到一整个村子的村民,都有背背篓的习惯 。几番询问这才知道,背背篓是该村的习俗,据说在此地流传了上千年之久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周城村,是位于云南大理一个以白族同胞聚居为主的自然村,号称我国白族第一村 。该村位于蝴蝶泉的南端,周边有苍山、洱海和茶马古道等知名景点 。在古代亦或是现代,周城村所盘踞的位置都是相当便利的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以周城村为整体,全村分布有茶马古道山林路、石佛路、南登路、大充路、小充路、塔充路和南登路为代表的7条主街巷,以主街巷为头尾,还形成了若干条小胡同,它们错踪复杂,说它们是一个变幻莫测的八卦阵也毫不夸张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周城村的民居聚集着白族文化的精,被喜爱研究白族民居的建筑爱好者视为“活标标”,虽然有的民居已经历经一二百年的风雨,但是保存的却相当完好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要说在周城村从早到晚,都能欣赏到的人文美景,那一定是不同的白族同胞背的背篓,形形色色的人从面前走过,他们背上的背篓也有编织技术上的不同 。但是无论瞧见那个,都让人觉得编织者一定是位心思缜密的高人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清晨,白族同胞来到周城村赶集,有的长辈还会用背篓带上自家养的土鸡土鸭,等到卖了它们,置换些油盐或是副食 。要说白族人的背篓,类似于过去内地人的菜篮子,只不过相比之下,白族人的背篓容量要大得多 。不过不同的性别和体格,白族人在编织背篓的时候,也会量身定做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比如块头大的男性,编织的背篓往往容量要大于女性 。而为了装上不同的货物,比如活禽和大米,两种背篓的编织密度也会有所不同 。在装活禽的背篓上,编织条的密度往往打的小,而为了避免大米沿缝隙滑落,背篓编织条的密度要大一些 。其实这类背篓习俗,在我国西南地区已经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这和山区的自然环境有很大的关联,以云南为例,当地有很多地方还没有完成完全意义上的通车,在山路狭窄的地方靠肩挑背扛,危险系数是相当大的 。而使用背篓,不仅可以动用全身的力气,还不失为是一种解放双手的妙招 。再说了,用竹条编织的背篓,不怕山路岩石的碰撞,因此能在我国西南地区长远流传下去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其实按照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少数民族所采用的背篓背负形式也各有千秋 。基本按照承受带索的身体部位,就有肩负、额负、肩额双负和绑扎此四式 。

将背篓视为习俗的少数民族:不仅用它装货物,还有一个“妙用”
文章图片
在白族,按照不同的性别,人们所背负的东西也有不同 。一般男人背货物,女人背5岁以下的小孩,这也是白族人运用工具解放双手的一大表现 。对于这样的“妙用”,你怎么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