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在宇宙早期 , 由于黑洞与寄主星系之间的关系不稳定 , 导致科学家们很难研究星系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 以及超大质量黑洞在此过程中的影响 。
NASA的詹姆斯·韦伯望远镜将于2021年10月31日发射升空 ,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借此进一步观测这颗类星体 , 并寻找到早期宇宙中更多的类星体 。
图源:image.baidu
摘要:类星体是研究超大质量黑洞形成过程以及宇宙再电离的唯一途径 。 尽管科学家们作出了大量的努力 , 但是目前为止只发现了两颗类星体红移(z)大于等于7.5 , 在选择类星体时同时考虑到其低密度空间和高污染率 。 J03131806号类星体 , 红移(Z)=7.642 , 是目前已知的距离地球最远的类星体 , 其热光度为3.6×1013L 。 深度光谱观测显示这颗类星体内有一个质量为(1.6±0.4)×109M的黑洞 。 大爆炸后仅6.7亿年就出现如此体积巨大的超大质量黑洞 , 这不符合传统理论中超大质量黑洞的膨胀模式 。
此外 , 类星体光谱显示出明显的宽吸收线(BAL)有:CIV和SiIV , 其最大速度接近20%光速 。 BAL的特征 , 以及蓝移CIV发射谱线证明有强活动星系核(AGN)流出 。 ALMA observations通过探测类星体宿主星系的粉尘连续体和CII排放 , 得出了精确的红移 , 为7.6423±0.0013 , 据此 , 他们认为类星体位于一个存在大量恒星的星系 , 其恒星形成率为200 M yr1 , 灰尘质量为7×107 M 。 根据再电离时代的观测 , 在早期大质量星系扩大的过程中 , 宽吸收线(BAL)类星体将成为研究活动星系核的影响的重要工具 。
BY: inverse
FY: 曙月
如有相关内容侵权 , 请在作品发布后联系作者删除
【类星体|古老?巨大?超重?这是一个怎样的黑洞?】转载还请取得授权 , 并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