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M
航天服目前主要分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 。 舱内航天服主要用于载人飞船发射、返回和在轨道运行期间保障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舱外航天服则相当于一个微型的载人航天器 , 是出舱活动中保障航天员工作能力和生命安全的防护装备 。 目前国际上能完全独立掌握舱外航天服设计和研制技术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俄罗斯三国 。
左:中国舱外航天服;右:中国舱内航天服
中国
中国空间站的舱外航天服 , 名为“飞天” 。 它只有一个型号 , 不分男女、不限尺寸 , 可调节适应每位航天员的体型 , 满足1米6到1米8的人穿着使用 。 舱外航天服整体采用软硬结合式(躯干是硬式结构 , 四肢是软式结构) , 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 其中服装由6层组成 , 具有防辐射、防高低温、压力调整等作用 , 同时还具备生命保障系统 , 重量达120多公斤 。
两代“飞天”航天服(图源:科学大院)
图源:新华社
图源:央视财经
航天员离开空间站进入太空 , 将面临200多度的温差、空间辐射等一系列的考验 。 这时 , 我们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就是航天员最好的太空个体防护装备 。 舱外航天服的服装里里外外共6层 , 包含液冷通风层、加压气密层、限制层、隔热层、保护层等等 , 其中最外层防护材料可耐受±100℃左右的温差变化;背部则装有提供氧气、饮水等维持生命所需各种条件的便携式生命保障系统;手套则是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三维数字扫描”技术 , 可握住25mm的铅笔粗细的东西 , 是为每位航天员量身定做的 。
图源:新华社
美国
美国航天飞机航天服(EMU)是目前最先进的出舱活动航天服之一 , 由14层组成 , 重约117千克 , 现也用于国际空间站 。 它整体采用腰部穿脱结构 , 头盔在颈部可快速断接 , 生命保障系统安装固定于非气密的背包内 , 与舱外服连接采用外挂方式 。
美国EMU外形图
舱外航天服装备早期采用脐带的形式 , 由舱载设备提供供电、供氧和通风等功能;之后逐渐发展成便携式生保系统 。 如美国的 “双子星”舱外航天服采用脐带式生保系统 , 由舱内通过脐带(长约8m~18m)向舱外航天服供氧和控制各种环境参数;从“阿波罗”开始 , 美国的舱外航天服采用了便携式(背包式)生保系统 。
【航天员|世界各国舱外航天服有什么不同?】NASA航天员完成国际空间站第200次太空行走
俄罗斯
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 , 前苏联和俄罗斯已经研制出10种型号的舱外航天服 , 但仅有6种曾在载人航天活动中使用过 , 而主要使用的是其中的4种:海鹰-D型航天服、海鹰-DM型航天服、海鹰-DMA型航天服和海鹰-M型航天服 。 国际空间站使用的是海鹰-M型航天服 , 它重110多千克 , 属于俄罗斯制造的第4种改进型航天服 。
海鹰-M型航天服
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梁赞斯基在进行太空行走
俄罗斯的“海鹰”系列舱外航天服也是采用软硬结合式的结构设计 , 其整体头盔与躯干固定连接为一体 , 生保系统固定安装于背后的穿脱门内 , 外观类似于背包 。
俄罗斯“海鹰”舱外服外形图
中、俄式舱外航天服穿脱方法 (来源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在舱外航天服的穿着设计方面 , 中俄的舱外航天服均采用的是“一体化后开门式”设计 , 或称背部穿/脱结构 。 航天员从航天服背部的一个铰链门进入航天服;而早期的美式舱外航天服则采用的是上、下分体套头样式 , 新美式舱外航天服则改进为“上、下分体背入式” 。
推荐阅读
- 地球的岩石,和月球的岩石有相同之处吗?
- 1978年NASA发现金星生命,为何没公布,到底隐瞒了什么?
- 美俄真的做过太空受孕实验吗?失重状态下,对繁衍的影响多大?
- 未来会出现“新人类”吗?巴瑶族仍在进化,身体同常人有差异
- 雪山发现500年前的少女,面容如生看着像睡着了,死法其实很残忍
- 航天员在太空过春节无聊怎么办?网友给支招:3个人可以玩斗地主
- 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过大年,王亚平女儿让妈妈只摘一颗星星
- 为何太阳光照到地球会变热,但日地之间的太空,却冷到不行?
- 景海鹏:中国唯一一位三次登上太空的人,妻子子女如今何在?
- 中国最遗憾的航天员:备战24年无缘太空,这一次他又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