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湖南卫视《谁是宝藏歌手》于7月16号正式收官。这档新世代音乐演出生态秀节目,首创没有评委、没有淘汰、没有排名的模式,在趋附商业化价值的浪潮下,反其道而行,不依托流量,让被隐藏的宝藏歌手成为主角,让符号代替姓名“重新出道”。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这些被隐藏了姓名的歌手们,在3个月的时间内共同演绎了104个舞台,让观众从符号到姓名认识了他们。收官之夜里,由王源、胡海泉、陈粒、大张伟、刘柏辛以及荒井十一等6位推荐人,共同在7组四重唱中选出了7位歌手成为节目的高光代表。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一季节目圆满结束,终于有机会来探讨这档节目创新突破的根本原因。在音乐类综艺的成熟品类里,抛弃“流量歌手”、“激烈竞技”的必胜法宝,转而只关注纯粹音乐和歌手的《谁是宝藏歌手》,究竟是什么样的创作初衷。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解决市场痛点,以音乐人为节目核心

不得不承认,音乐综艺市场已经陷入追求形式的瓶颈期。音乐分众化趋势明显,用户注意力呈现碎片化,音乐生命周期极速下滑,专注音乐的优秀人才难以通过作品出圈。

盲目追求华丽舞台设计、通过老歌翻唱强捧回忆杀、凭借评审的戏剧冲突制造话题,这些方式并没有让音乐综艺节目保有旺盛生命力。华语歌手青黄不接,音乐综艺停滞不前。在大众为华语乐坛唱衰、综艺节目苦于没有人才资源的情况下,《谁是宝藏歌手》应运而生。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节目从找寻宝藏歌手切入,将关注点聚焦在隐藏在时间、作品、人气、舞台之后的歌手们。他们或是沉寂多年的优质唱将,或是才华横溢的音乐制作人,或是其他领域内真心热爱音乐的人,或是隐藏在幕后不被大众熟知的小众歌手。

很显然,“人”,成为了节目的核心。挖掘多维的宝藏歌手,成为这档节目创作的动力和使命。

在趋附流量与商业的当下,终于有音乐节目意识到,综艺不仅是传播动听歌曲的媒介,更重要的还承担着挖掘和培养优质歌手、音乐人的责任,对优秀音乐人的关注与扶持才是重新焕活华语音乐圈的关键所在,这也是节目乃至整个行业的底层逻辑。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基于对整个综艺行业和音乐行业的洞察,《谁是宝藏歌手》真正从源头开始,解决音综市场人才缺乏、音乐节目陷入瓶颈的问题。让音乐回归音乐,让综艺专注市场,这让节目更具有现实意义。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坚持创作初衷,将歌手归零重构

节目邀请了28位被埋没的“无名之辈”,所谓的“无名”,是让歌手们用“符号”代表自己。不论是已出道的乐坛前辈,还是初出茅庐的街头歌手,都隐藏姓名和身份,统一用符号代替。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节目在歌手的选择上十分大胆,不仅年龄、身份各异,音乐风格也各异,其中就包括了鲜少在其他音综中出现的小众音乐。比如裘德演唱的自作曲目《颁奖的时候我要缺席》、Ice paper、房东的猫、陈婧霏和邓见超共同演唱的《青鸟》。街头、小众,甚至具有实验性的,多种风格都囊括其中。

陈粒|《谁是宝藏歌手》被音乐眷顾的他们,也终将成为华语音乐的保护者
文章插图


《谁是宝藏歌手》不强调流量和流行程度,而是强调音乐本身的价值,给予原创音乐人们一个突破流量禁锢的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平等地展示自己对原创音乐的坚持。不仅不用名字和身份定义歌手,也不从其他维度局限他们的音乐,不谄媚大众,不依赖回忆,而是真正做到解构一切,用音乐揭名,用实力赢得关注度。

同时,节目划分了“原创歌手”、“跨界歌手”、“出道20年”、“影视原声带演唱者”等多个维度。在符号以外,通过立体的标签和一句话线索让观众带着好奇心进入,收获未知之下的惊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