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菌 ?西方研究几十年的可控核聚变,中国为啥出手就“领跑”了?( 二 )


所以1985年国际上的主要强国老美、毛熊、日本和欧盟等国商讨合作开发核聚变技术 , 1988年开始正式动工建造实验堆 , 这项工程被称为ITER计划 。 最终因为法国核应用与核废料处理能力方面比较突出 , 所以几个成员国决定将ITER工程总部设立在法国 。
这项工作虽然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 , 但仍然在有序地进行着 , 并且各个国家在知识共享的过程中 , 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 而我国在毛熊1954年建造反应堆的时候 , 甚至连理论基础都不能掌握;在60年代的时候 , 国家决定也要发展自己的核聚变技术 , 这才正式踏入可控核聚变的领域 。
虽然在2003年中国也加入了IETR项目 , 但是国际上同意中国加入的主要原因和印度一样 , 其实就是因为这个项目资金不够 , 而彼时的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 , 所以他们同意我们加入进来主要就是想让我们出资 。 而且这种项目里的工程都是通过竞争 , 才有机会参与 , 中国在竞争中往往被排挤 , 抢不到好的项目做 。
也正是因如此 , 中国一边参与IETR项目 , 自己国内的研究也并没有停下来 , 虽然我们国家起步晚 , 技术封闭 , 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 , 还是赶了上来 , 甚至超过许多先发国家 。
中国核聚变的发展我们国家许多高端科技研究其实都有共同特点:发展晚 , 起点低 。 半导体技术、航天技术等都是如此 , 核聚变也不例外 。 上文说过中国在60年代才正式开始核聚变反应的建设 , 这时候毛熊都已经通过反应堆获得等离子了 , 可想而知我们有多落后 。
到了80年代 , 全球几个核聚变大国开始进行联合研究的时候 , 中国才建设出一台验证机 “中国环流器1号” , 这台机器也是我国核聚变的“启蒙”机器 。
但是中国最强的地方 , 就是在科学性的指导下埋头苦干 , 落后不要紧 , 有规划肯出力 , 就没有什么难题是无法克服的 。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 我国制定了“三步走计划” 。 通过这项计划 , 我们在国际上从难以望其项背一直追到齐头并进 ,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唯二核聚变技术领先的大国之一了 。
这“三步走”计划可以概括为:“聚变技术、聚变工程、聚变商用” , 计划时间节点分别为2010-2020年完全消化现有的所有核聚变技术 , 并且建造实验用聚变反应堆;2020-2035年建造 , 运行聚变反应堆;2035年-2050年发展聚变发电站 。
用现在的眼光再看这项计划 , 可能会觉得很轻松 , 但是在60年代的时候穷到揭不开锅 , 更何况做科研呢?在当时简陋的条件下 , 没有计算机只能用手写 , 设计图纸有3层楼高 。 现在我们国家自主研发的“东方超环”的液氦冷淡费用一天要上千万 , 在60年代想要挤出一点研发费用无论是谁都要省吃俭用 。
上一辈科学家住山洞 , 喝泉水 , 啃着硬馒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奋斗 , 硬生生地在一座人迹罕见的荒山中建造成一座核聚变研究站 。
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 90年代后我国核聚变技术突飞猛进 , 2002年以“中国环流1号”为基础的“环流二号”建成 , 这是我国追赶世界强国的第一步;2006年全世界第一座全超导东方超环在合肥建成 , 它也是全球唯一可以为IETR工程提供实验数据的设备;2017年中科院通过EAST实现了超过 100秒时长的等离子运行 , 这是世界最长记录 , 并且核心温度达到1亿度;2020年“环流2号M”即将建成 , 其核心温度预计可达1.5亿度 。
在60年代时 , 我们距离全球先进国家水平保守估计落后半个世纪 , 到了2000年后我们开始逐渐追了来上 , 2007-2016年我国每年核聚变论文数量仅次老美和德国 , 2016年之后已经和老美相差无几 , 现在已经完全超过 。 中国承接的IETR项目内的部分装置制造 , 在2020年已经按照计划运送到法国 , 这标志我国已经全面引导世界核聚变技术 , 数十年间无数人的前赴后继为的就是这一天 。
总结我们国家虽然核聚变技术起步晚 , 但是一直在踏踏实实地走着自己的路 , 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已经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 甚至领先全球绝大部分国家 , 就是因为我们一直按照既定计划稳步发展 。 这也是中国人最擅长的符合科学的计划 , 例如航天 , 激光 , 生物 , 新能源等等 , 都是一步步稳扎稳打 , 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任务 。 如核聚变“三步走”计划在去年刚好完成了第一阶段 , 今年已经开始着手第二阶段研发 , 航天工程同样是在明年要完成空间站建设任务 。 对比其他国家 , 我们始终秉承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 和科学的发展观 , 务实的科学精神 。 正是在科研上的这种韧性和坚持 , 让我们始终没有气馁过 , 即使有过落后 , 也最终会在国际上跻身前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