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关于多模式并存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的思考

地处秦岭南麓的柞水县,山大沟深,土地贫瘠,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 。全县辖10镇6乡,120个村,59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6万人,五保户1917人 。目前,全县有乡镇敬老院8所,五保集中供养点6个,集中供养387人,分散供养1530人,落实领养803人、代养371人,五保供养标准每人每年1640元,全县五保户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柞水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仍需要深入探索 。
一、多模式并存发挥着积极作用
农村五保供养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 。新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颁布实施后,为从根本上提升农村五保户的供养水平和质量,柞水着力打造弱势群体救助这一平台,创出了以乡镇敬老院为骨干、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为辅助、散居五保户领养代养为补充的农村五保供养多元化模式,基本解决了全县五保户的供养问题 。
1、乡镇敬老院是政府供养五保户的主要平台 。自建国初期建立五保供养制度起,当地政府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五保户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住、医等问题,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安葬,使鳏寡孤独户的生养死葬都有依靠 。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乡镇政府利用原生产队保管房等集体房屋兴办敬老院,建起敬老院21个 。多年来,乡镇敬老院既较好地保障在院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稳定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的五保服务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使散居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也得到了较好的保障,在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中显示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几年来,通过合并撤消、改建扩建的方法整合资源,乡镇敬老院在集中供养中仍发挥着主要作用 。
2、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成为一项改革创举 。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五保户“小集中、大分散”供养模式的弊端逐渐凸现出来 。特别是撤村并组后,村域面积扩大,村干部管理事务增多,而散居五保户70%居住在沟沟梁梁的单庄独户,且多数为低智,生活不能自理,长期以来的生活全部依赖于村组照顾和国家救济,他们有钱不会花、有粮做不熟,特别是逢上汛期和冬季,村组干部分头照看费时费力,还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五保老人的生活困难,让他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柞水积极探索五保供养新路子,从2003年起先后建起了6个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 。村上由“两委会”副职兼任五保集中供养点院长,实行院民自治,由院长组织成立了五保对象互助小组,小组成员互相照顾,并成立管理小组,选举年龄相对较小、身体较好、责任心强的五保对象参与管理,增强了五保老人的责任感,有利于五保老人互相沟通、互相帮助、和睦相处 。五保对象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集中居住,生活上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有自理能力的自己搭灶分散做饭,无自理能力的,集中办伙,统一管理 。村级五保集中供养点变官办为民办,不仅为政府分忧,克服了兴办敬老院投资大、入住率低的弊端,也方便干部管理,增强了村组干部的责任心 。目前,入住的五保对象生活状况良好,社会上给予了较好的评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