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 奥伯斯悖论和宇宙稳定性


国际空间站 奥伯斯悖论和宇宙稳定性
文章图片

从双因素理论的层面判断 , 一个理论既能解释现象A , 也能解释现象B , 这个理论对现象A和现象B的解释符合科学哲学释义论的等效原理;从多因素理论的层面判断 , 一个理论解释了现象A、现象B、现象C...这个理论对现象A、现象B、现象C...的解释符合科学哲学释义论的等效原理 。 举例说来 , 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既解释了为什么夜晚的天空出现一片漆黑的“奥伯斯佯谬” , 也解释了为什么恒稳态宇宙存在稳定性的“漏洞” , 天文学家对宇宙膨胀和加速膨胀现象的观测结果不断证实了宇宙大爆炸理论 , 这个理论对“奥伯斯佯谬”和恒稳态宇宙不成立的解释符合科学哲学释义论的等效原理 。
没有城市绚烂灯光和飞扬粉尘的“污染” , 我们头顶上的夜空将会繁星闪烁 , 恍如白昼 , 好像“星星点灯”照亮了漆黑的夜空 , 为什么地球自转导致了昼夜交替的周期性变化?朝向太阳一面的地球形成了白天 , 背向太阳一面的地球形成了黑夜 , 太阳只是银河系和其它星系中难以计数的一颗恒星 , 背向太阳一面的地球仍会受到其它恒星的照射 , 夜晚的天空似乎亮如白昼 , 19世纪的德国天文学家奥伯斯为此提出了“奥伯斯佯谬” , 理论的白天和实际的黑夜形成了科学哲学概念的奥伯斯悖论 , 从“恒稳态宇宙学”得出了“只有白天”的结论 , 恒星的距离和亮度、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遮挡物都不影响问题的本质 , 恒星在宇宙的分布大致均匀 , 无数强的和弱的、亮的和喑的光线产生了光照的叠加效应 , 地球夜晚的天空应该如同白昼 。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囯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第一个用宇宙学红移概念解决了奥伯斯悖论 , 1919年 , 哈勃成为威尔逊山天文台的一名测量天文学家 , 1924年 , 哈勃首次证实了银河系以外星系的存在 , 这些“模糊”星系的距离超出了银河系的直径范围 , 哈勃的观测成果将银河系天文学推向了河外星系天文学 , 他没有“顺水推舟”地提出宇宙学的大膨胀理论 , 好像爱因斯坦没有“顺势而为”地推翻恒稳态宇宙结构的理论 , 然而 , 现代宇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 现代宇宙学的观测基础源自于哈勃天体距离测量的“哈勃定律” 。
爱因斯坦对现代宇宙学的理论贡献和哈悖对现代宇宙学的观测贡献符合科学哲学对应性的互补原理或互补性的对应原理 。 1929年 , 哈勃通过星系内的“造父变星”测量了星系红移的变化值 。 星光蓝移意味着星系在靠近我们的方向上移动 , 星光红移意味着星系在远离我们的方向上移动 , 蓝移在物理学的含义是电磁波的波长变短、频率变高;红移则是电磁波的波长变长、频率变低 , 宇宙学蓝移和红移与星系径向移动的靠近和远离观测者符合科学哲学正相关论的等效原理 。
有了爱因斯坦相对论和宇宙学的理论加持 , 有了哈悖天文距离的测量和哈勃定律的绑定 , 宇宙物理学家伽莫夫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创世纪”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 在宇宙诞生之前“什么都没有” , 宇宙诞生于大约138亿年前的一个受量子态作用的“奇点” , 能量的密度、温度和压力极高 , 量子态的“引力约束”不能抵制能量的喷发 , 从早期宇宙的暴涨延续到今日宇宙的加速膨胀 。 原子成为了物质的基本结构 , 恒星系成为了星系、星系成为了宇宙的基本结构 , 原子作为微观物质的基本结构和恒星系作为星系和宇宙的基本结构存在奇异和高度的相似性 , 以解说科学哲学等效原理为主要特征的“广义等效论”源于物质结构和宇宙结构的一致性 。
宇宙膨胀的逆过程是宇宙收缩 , 反之 , 宇宙收缩的逆过程是宇宙膨胀 , 对应大膨胀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对应大收缩的宇宙大挤压理论在科学哲学互补原理和转换原理的基础上形成了宇宙大循环理论 。 大膨胀和大收缩对恒稳态宇宙结构的否认符合科学哲学否定论的等效原理 。 某种未知的暗能量在宇宙大膨胀过程中造成了静态宇宙的失稳;已知的物质引力和某种未知的暗物质引力在宇宙大收缩过程中同样造成了静态宇宙的失稳 , 恒稳态宇宙失去了稳定性 , 膨胀或收缩的宇宙反而确保了稳定性 。 理论是灰色的 , 物理实验和天文观测之树常青 , 天文观测是检验宇宙物理学理论的最好方式 。
【国际空间站|奥伯斯悖论和宇宙稳定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