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水星:这颗水星并不像现在的水星 。 它的质量约110个地球单位 , 密度亦为1.34克/厘米^3 。 这颗水星运行在离太阳7000万千米的轨道上 。
3、金星:它当时的质量是70个地球单位 , 密度1.34/厘米^3 , 轨道距离太阳1.1亿千米 。
4、地球:当时的质量为50个地球单位 , 密度为1.33克/厘米^3 , 轨道为1.5亿千米 。
它们的运行轨道基本是圆型 。 由于形成行星的旋臂外缘物质的角动量略大于内缘物质的角动量 , 内、外两个角动量的差变成行星自转角动量 。 所以以上形成的行星都具有绕太阳公转方向相同的自转 。
由于太阳星云在收缩时旋转略带一点扭矩 , 所以形成太阳后 , 太阳的自转赤道与黄道(星盘)面有7度多的夹角 , 所形成行星的自转轴 , 也不垂直于黄道面 。
当时 , 火星轨道处以外的物质量还不足以形成大行星 , 而只是在火星轨道处运行着几个较大的星子 。 其中最大的星子直径已超过3000千米 。 在火星与地球轨道之间有一个星云的小旋臂 , 该旋臂角动量比地球的单位角动量略大一些 , 其形成的星体 , 被地球俘获为月球 , 它的质量为0.7个地球单位 。 运行轨道与地球距离比现在要近得多 。 由于与地球角动量差转变为对地球的转动 。 而太阳星云内部不存在魏茨泽克学说所形容的内部旋涡 。 所以太阳系星云形成的规则卫星都是同步自转(同步自转:自转周期与行星公转周期时间相等) 。
关于水内星存在的理由 , 分析一下水星到火星的轨道特性就可以得到启示 。 关于形成的各行星的体量 , 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 , 当时可以有很大的质量 。 例如:水星现在的物质丰度和质量 , 如果将它们分散在水星轨道的范围以内 , 这些物质无论用什么办法也不能将其聚集成现在的水星 。 在地球上 , 各大洋底锰结核的存在和海水中丰富的铀含量都说明 , 如果地球的体量从形成时到现在就没有改变 , 那么对这些现象根本就无法解释 。
每个原始行星的其它参数 , 可以由以上数据推得 。
【星云|太阳系的起源及其各个演化阶段(上)】这个演化阶段的后期 , 各星体表面温度已超过200K , 这个演化阶段的时间在10^4年之内 。
推荐阅读
- 照亮月球最黑暗的区域
- 全球最强太空望远镜就位!斥资100亿,将探索135亿年前第一批行星
- 太阳系有三处“异常”被发现,科学家:可能和外星文明有关系
- ?关于多普勒摆动的介绍
- ?人类需要用新颖的通信方法、工具和技术来搜索外星人
- 人类已经被困在了太阳系:除了光速之外,氧气也是一个限制因素!
- ?了解地球以外的先进智能生命
- 宇宙漆黑一片,为什么太阳光照不亮太空?光去了哪里?
- 搜寻地外文明发展的综合愿景
- 人类可能有危险?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别再寻找外星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