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新乐遗址导游词( 三 )


【沈阳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新乐遗址导游词】您可以访问()查看更多与本文《沈阳新乐遗址导游词》相关的文章 。
请进第二展厅 。二展厅展出的是新乐石器时期的中晚期文化 。壁画上男耕女织,打鱼狩猎 。原始新乐人的生活已由单一的打渔狩猎生活向多元化发展 。生活开始变得富裕 。氏族社会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 。这是黍、黍皮、黍壳,为了让人们知道黍是什么东西,工作人员特意从外地购进一些来,供前来参观的人们观赏 。这是偏远堡的陶罐、石器、石刀、石斧、石锤、石杵,它们体现了北方原始农业的特点与中原晚期文化类似 。它又比中原的仰韶文化早了1000多年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石刀 。它叫瓮棺,原始人除了用它盛放物品外还用它来做葬具 。人死以后就用它装尸体 。人这么高大,一瓮棺是装不下的,于是人们就用两个瓮棺,一个装上身,一个装下身 。我们可想而之,在新石器时代亲手烧制这么大的容器,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纺织器具 。这是纺轮 。它的上面还有小孔是用来穿麻,纺织器全部是用石头磨制而成的,那是麻线 。纺织技术在7200年前就已经诞生了,新乐人有了自己的纺织产品,可见新乐的源远流长 。文物部分到此我们参观完了,纵观整个展厅里的文物,我们了解到,沈阳和全国一祥,则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代,人们就发明了精湛的木雕雕刻艺术,煤精雕刻艺术,创造了磨制石器采用的切割法 。沈阳新乐人勤劳勇敢,有着高度的智慧 。
下面我们去北区参观 。这是一块象征新乐文化的石碑,请看中间部分,它叫斜口器是沈阳新乐人用它移植火种和去黍皮壳的 。今天,人们为什么又将它做为一种象征而立在这里呢?答案是不是和母系氏族社会的某些特点有关呢?请看这两边的这两个石球,它们是仿造我们刚才看到的煤精球制成的 。它告诉来这里参观的人们:新乐文化和中原文化一佯是我国重要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我们现在去看出土文物最多的二号房址 。二号房址和这里仿造的四十多座原始人建筑一祥,都是半地穴式,下面深约有40厘米,房址全都面朝东南,地面是不规则的圆角长方形 。房子中间由圆木做支柱,支撑整个房顶 。屋顶呈三角形,茅草覆盖,屋与屋相隔不过三五米,却都在不到五千平方米的见方内,它是我国木结构最旱的建筑之一,为什么房子会挨得这样近又这祥集中呢?从屋址内堆积的情况看,专家认为沈阳新乐人已在此定居了许多年 。房子在使用一定程度后已经破烂不能使用,便把它遗弃了,改做了垃圾箱 。请各位随我一同进入里面去看一下 。二号房址占地面积约有95.64平方米,由50根立柱支撑 。屋子这么大是氏族开会、议事的扬所,在这里一共出土的540件文物,有陶器、煤精制品(包括玉器,用玛瑙制成的细石器)、石器、骨器、碳化谷物(黍)、石墨、赤铁矿石等,全部是7200年前的原始人的遗物,中间大坑呈椭圆形是原始人用的大火膛 。前面那个小坑是小火瞠 。西北角还有个洞穴与地面垂直,长约50厘米,深约15厘米,宽约40厘米,里面装有陶器,在西南角还有一片烧土,这就是原始人倾倒的垃圾 。到此各位不禁要问:这洋多的丈物又如何保存的呢?屋子里面的人又都跑到哪里去了呢?答案却是一场大火 。据考古专家考证,是一场大火毁灭了他们的家 。房倒屋塌,森林毁灭,所有的人都逃了出去 。于是便将这些物品埋葬了7200多年 。沈阳新乐人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另寻出路去了 。1973年6月,在大规模的挖掘中这些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供来这里的游人观赏探讨 。它再一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历史深远博大,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光辉的一页,是我们沈阳人的骄傲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是我们脚下的黄土岗,它与我们的城市地面垂直高度9.6米,相对高度为五到十米 。就在这条长约几公里的黄土岗上,矗立着沈阳乃至全园、世异闻名的景点:北陵和东陵公园,还有著名的无垢净光舍利塔 。为什么这么多的景点会在这条土岗上呢?传说这里是龙兴之地 。意思说真龙天子是从这里兴隆起来的 。大清王朝的皇都在沈阳,努尔晗赤的坟在这条土岗上 。他的儿子皇太极在北陵狩猎时也看好了这条土岗,并将自尽的墓址选在了这里 。由此看来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是不是和这条被称为兴龙之地黄土岗有关系呢,目前还无从考证 。下面,大家可以随意观赏浏览,半小时后在门口集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