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吉干细胞科技:干细胞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与疗效评估


 杭吉干细胞科技:干细胞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与疗效评估
文章图片
【|杭吉干细胞科技:干细胞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与疗效评估】
 杭吉干细胞科技:干细胞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性与疗效评估
文章图片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由免疫紊乱介导而造成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 随着病程延长 , 癌变发生率迅速增加 。 近年来 , 溃疡性结肠炎发生率逐年上升 ,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 但传统的治疗方案对部分患者效果欠佳 。
近年来 , 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干细胞研究和临床转化应用
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具有强大自我更新、 多向分化、低免疫原性和调节免疫功能的细胞 , 相关的动物和临床研究表明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定植、分化:干细胞定向迁移的数量与组织的损伤程度有关 。 随着损伤的加重 , 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率增加 , 恢复期数量则明显减少 。 当肠道出现炎症时 , 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内迁移并定居于肠黏膜表面 , 增殖并分化为新的结肠黏膜上皮细胞从而修复损伤部位 。
BRITTAN等在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中发现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可在肠道定植并分化成肠上皮下肌成纤维细胞 , 通过改善肠道微环境促进肠黏膜修复和新生血管形成 。
促进微循环重建:研究提示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增加血管通透性 , 促进炎症细胞浸润 , 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
动物实验表明 , 间充质干细胞可迁移至结肠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进而促进受损部位新生血管的形成 , 促进微循环的重建 , 从而有利于结肠黏膜炎症的修复 。
免疫调节作用:免疫功能紊乱被认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 研究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抑制不适当的免疫反应并提供各种细胞因子而不是直接恢复受损细胞来协助组织再生 。
动物研究何小文等在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中发现 , 间充质干细胞不仅能明显改善小鼠的结肠病变 , 还能抑制结肠炎向恶性肿瘤转化 。
临床研究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安全性


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安全性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问题 。
HU等对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3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了长达2年的随访 , 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恶性肿瘤、免疫排斥反应等远期并发症 。
KNYAZEV等对14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6例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和84例进行标准治疗 ) 进行了5年的随访 ,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
研究发现:与标准治疗组相比 , 接受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患者除了偶有短暂发热外 , 在急性输血后反应、 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致命性的不良反应方面 , 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一项 Meta分析共纳入了7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n=312) , 其中包括4项单臂试验(n=117) 和3项对照试验(n=195) 。
4项单臂试验显示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效率的比例明显高于无效率的比例 。
3项对照试验显示 , 与标准治疗组相比 , 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显著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率(RR=3.08 , 95%CI:2.15-4.41) 。
总论及展望由此可见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安全有效 ,无移植物排斥、致瘤、严重感染等并发症 。
截至2020年4月 , 国内已有3项关于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项目备案 。
目前间充质干细胞分离、体外培养及扩增等技术非常成熟 , 随着对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开展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有望成为一种治疗溃疡 性结肠炎的可期方案 , 广泛应用于临床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 , 改善患者预后 , 提高生活质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