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关于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之管见
当前,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网23http://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逾10%,65岁以上达6%以上,且这一比例还呈逐渐上升趋势 。在这些老龄人中,城镇老年人的生活基本得到了保障,惟占有绝大比例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至今没有可靠保障 。他们的养老保障也逐渐从家庭层面上升为社会问题,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 。妥善解决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大工作课题;解决的好坏,已直接影响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社会的和谐构建 。下面,我仅就我市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我市农村养老之现状
一是农村发展滞后,经济紧张 。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改革开放之初不足百元,到2004年已达3114元 。但是比城镇经济发展还是滞后许多,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困难,农民生活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绝对差距甚至相对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特别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手中没有多少剩余钱财留作养老,既使有一部分也都主要用在了子女入学等方面,赡养老人失去了稳定的经济基础,使得老年人的家庭养老保险系数逐渐缩小 。
二是家庭结构转型,负担加重 。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子女人数减少,家庭规模也在小型化,劳动力也在减少,这就意味着家庭收入的减少 。与此同时,家庭正在逐渐形成4:2:1的结构,劳动力供养承载系数越来越大 。家庭小型化和劳动供养系数加大之后,年轻一代相对上一辈对老年人,不论是精神负担还是经济负担程度都成倍甚至几倍地增加,无论是时间、精神,还是经济,都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特别是按传统习俗极少有男到女方落户,致使纯女户女儿外嫁后,父母一旦年老,失去劳动能力,就难免在精神上还是经济上都沦为绝对贫困户 。即使是多子女者也不乏“一母养十子易、十子养一母难”的现象出现 。家庭结构的转型,使农村老年人不得不“活到老、干到老” 。
三是生活观念改变,赡养意识淡化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养老观念都在发生悄然变化 。年轻一代中,尤其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意识渐浓,不管是时间上还是在金钱上都是首先考虑自己,不论是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愿优先满足老年人 。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扩大,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不仅直接导致农村老年人身边子女减少,而且由于进城之后生活方式的变更、生活观念的变化,需要更多的金钱来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发展的需要,导致大部分人经济条件难以满足自身需求,更无暇顾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从而逐渐将赡养老年人的义务寄希望于社会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农村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模板
- 工作计划|农村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 监理制度|重新学习《监理工作管理制度》有感
- 别拿工作不当回事|《别拿制度不当回事》读后感
- 读弟子规有感|读《制度高于一切》有感
- 农村信贷题材小品剧本---金懒汉的春天
- 201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持词(农村版)
- 新型农村社区|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总结
- 培训班主持词|在新农村建设妇女创业致富技能培训班上的主持词
- 重阳节慰问敬老院|农村重阳节慰问敬老院演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