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温伯格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学科史上最恶劣的造假事件!


史蒂文·温伯格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学科史上最恶劣的造假事件!
文章图片

史蒂文·温伯格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学科史上最恶劣的造假事件!
文章图片

史蒂文·温伯格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学科史上最恶劣的造假事件!
文章图片

史蒂文·温伯格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学科史上最恶劣的造假事件!

千禧年之前 , 提及贝尔实验室 , 人们会想到在这里诞生的晶体管、激光及 C 语言等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发现 , 以及在这里作出过突出贡献的 9 位诺贝尔奖得主 。
破败的贝尔实验室旧址图片来源:WIRED
千禧年之后 , 再提起贝尔实验室 , 让我们联想到的只有衰败 , 还有那起物理学领域内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舍恩事件」 。
天之骄子
作为康斯坦茨大学著名太阳能学者 Ernst Bucher 教授的博士研究生 , 扬·舍恩( Jan Hendrik Sch?n )并不是最幸运的 , 但他却是最有「能力」的一位 。
扬·舍恩( Jan Hendrik Sch?n )图片来源:Nature
当全实验室都在进行硅太阳能材料的研究时 , 只有舍恩从事一种名为铜镓硒的材料的研究 。 由于这条路实在太难走 , 导致舍恩的博士主课题在其博士学习结束时都未能完成 。 但这并不意味着舍恩不擅长学术 , 相反 , 在博士主课题进展不顺的情况下 , 舍恩在博士期间依旧发表了 24 篇论文 , 成功获得了自己的博士学位 。
也是由于自己出色的表现 , 舍恩得到了进入在当时大名鼎鼎的贝尔实验室工作的机会 。
舍恩在贝尔实验室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贝尔特拉姆·巴特洛格(Bertram Batlogg) , 以及最为亲密的作者伙伴克里斯坦·克洛克(Christian Kloc) , 随即开始用成吨的谎言来编造自己的「塑料神话」 。
著名材料学家贝尔特拉姆给这位「天才」的第一个任务 , 就是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有机材料场效应管(Field-Effect Transistor FET) , 如果将有机材料应用到晶体管的工业化制作中 , 可以极大地降低电子产品中芯片的重量 。
这个迟迟没有进展的项目 , 在舍恩到来后如有神助 。
克里斯坦合成出来的有机材料在舍恩的手中似乎有了魔力一般 , 表现出了极佳的导电效果 。 没有人知道舍恩用了什么魔法 , 但文章还是被投往物理学领域的著名期刊 , 并得以发表 。
很快 , 发表物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已经不能满足舍恩的野心 , 他将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极力拓展物理学与材料学板块的 Nature 与 Science 。
在有机材料场效应管领域做出一些「成绩」后 , 他开始冲击更高级别的发现 。
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 舍恩就实现了「有机材料低温超导」 。 那些由克里斯坦制造出来的材料 , 随着温度的降低 , 表现出越来越好的电导率 。 然后就是有机材料半导体的「量子霍尔效应」 , 富勒烯的「超导效应」 , 有机材料「高温超导」与「激光」…
每过几个月 , 舍恩总是能够拿出一篇引爆学术圈的论文 , 且几乎每一项都是正刊级别 。
一个由有机塑料打造的梦幻世界 , 在舍恩的手中逐渐成为现实 。
2001 年 Science 评选的年度科学突破 , 舍恩研究入选图片来源:Science
2001 年 , 舍恩与顶级华人学者鲍哲南合作 , 发明了自组装单分子场效应晶体管 , 被 Science 评为 2001 年年度科学突破 。
2000 年与 2001 年短短两年之间 , 舍恩作为第一作者 , 总共发表了 9 篇 Science 与 7 篇 Nature , 是名副其实的「顶刊打印机」 。
除了这 16 篇文章 , 舍恩同时还疯狂在物理以及材料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发表论文 。 在 2001 年 , 每 8 天就有舍恩署名的一篇文章发表 。 考虑到舍恩的团队是小作坊式的 , 很难想象舍恩在不「编造」数据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如此高的产出 。
即便舍恩的产量不合理 , 贝尔实验室还是「相信」舍恩数据的真实性 。
由于贝尔实验室的学术产出大不如前 , 它需要一位像舍恩一样的天才来挽救自己的颓势 。 实验室因此很愿意给舍恩的研究造势 , 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 , 因发现分数量子霍尔效应获得 1998 年物理学奖的霍斯特·施特默(Horst St?rmer) , 更是在公告中称舍恩「触摸到了诺贝尔奖」 。
对于一个刚刚出道的青年学者 , 在舍恩面前铺开的 , 无疑是一条康庄大道 。
塑料神话的破裂
正如大部分学术不端事件的败露一样 , 舍恩神话的破灭也是从实验科学的根基「可重复性」开始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