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温伯格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学科史上最恶劣的造假事件!( 二 )


随着舍恩的声势越来越大 , 想在这个由塑料打造的梦幻帝国中分一杯羹的学者并不在少数 。 从舍恩最早的突破开始 , 大量材料学与物理学学者就投入了舍恩论文的重复工作 。 可这些在舍恩手中被轻易实现的东西 , 在全世界其他学者中却从未成功过 。
一开始舍恩推脱是其他实验室的有机材料纯度不够高 , 但来自各个国家的实验室用克里斯坦提供的材料依旧无法重复舍恩的研究;后来 , 舍恩解释说是因为自己拥有独特的材料加工技术 , 可在众目睽睽之下 , 舍恩自己也无法用的「高超的技术」重复出自己的研究;本来舍恩还有「原始数据」这一颗最后的救命稻草 , 但那些刊登在 Nature、Science 之上的大量数据 , 总是不小心被舍恩「误删」了 。
尽管被包括诺奖得主在内的多位科学家质疑 , 贝尔实验室还是顶住了压力保下了舍恩 , 他们太需要舍恩给研究所带来的文章 。
但正如事情的腐败总是从内部开始 , 贝尔实验室这把舍恩的保护伞 , 也很快迎来了「内乱」 。
舍恩发表在正刊上的 , 三张「相同」的图片图片来源:Science
由于母公司朗讯经营不善 , 贝尔实验室面临裁员 。 饱受外界质疑的舍恩一下就成为了其他同事的「眼中钉」 。 他们要求舍恩当众重复实验 , 并各种在舍恩的数据中找茬 。 两位同事「机缘巧合」之下发现舍恩两篇分别发表在 Nature 和 Science 上的论文中 , 有一张图连噪声都完全一样 , 他们立刻汇报了舍恩的上级 。 上级拿着舍恩已经发表的论文和未发表的手稿一一比对 , 发现大量「一图多用」的现象 。 这些数据在不同的文章中描述的不同的实验 , 得到了不一样的结论 , 但它们却有着完全一样的图谱与噪音 。
贝尔实验室对舍恩造假行为的调查报告图片来源:贝尔实验室
贝尔实验室不得不起正式启动对舍恩的调查 。 由诺奖得主领衔的调查组彻查了舍恩的研究 , 并出具了一份长达 129 页的报道 。
大量原始数据丢失 , 甚至连本人也无法重复出自己的任何数据 。 舍恩所编造的「塑料神话」 , 在一夜之间崩塌 。 其发表的论文 , 也先后被杂志社撤稿 。
在调查报告公布的同一天 , 贝尔实验室开除了舍恩 , 其博士学位也随后被剥夺 。
给生物科学领域的教训
2017 年于《科学与工程伦理》发表的一项统计显示 , 每 10 篇中国学者发表的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论文中 , 就有 4 篇涉及学术不端 。 这几天 , 饶毅老师也对裴钢院士也开始了新的一轮「讨伐」 。
生物医学领域已经成为学术不端事件的重灾区 。 尽管舍恩所在的领域不同 , 但也足以给我们很多启示 。
舍恩之所以能够肆无忌惮的造假 , 并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 除了其学术道德的败坏外 , 还有两个外在原因 。
首先 , 就是研究所对文章的畸形追求 。
正如我们提到的 , 2000 年前后的 , 贝尔实验室急需高水平的正刊论文来重振雄风 。 舍恩在生涯早期 , 并不是不担心事情败露 。 但在贝恩摇摆的几个时间点 , 他都受到了来自贝尔实验室管理层的压力 。
「发不了正刊就滚蛋」 , 正是贝尔实验室传递给身为青年学者的舍恩的信息 。 相对应的 , 也因为舍恩堕落后能够给贝尔实验室带来大量的「高影响力」论文 , 使得贝尔实验室在外界质疑舍恩时进行了包庇 。 贝尔实验室 , 从某种程度上是舍恩事件的「帮凶」 。 国内一些院校对其造假学者的沉默 , 让我们看到了相似的影子 。
暗中较劲的三大顶刊图片来源:Genome.gov
其次 , 顶级学术期刊对「热点」与「首发」的争夺 , 也是舍恩的问题文章能够快速被接收的原因 。
在几篇论文投稿的过程中 , 舍恩都通过向 Nature 或者 Science 编辑部透露出对方编辑对他手头的稿件感兴趣 , 来「左右」编辑的决策 。 由于舍恩的每一个研究都是重磅发现 , 这些顶刊的编辑为了争夺「首发权」 , 盖过对手一头 , 经常在审稿人提出疑问时力排众议 , 决定接受论文 。 同行评审制度 , 作为论文发表过程中最关键的「守门员」 , 其作用由于编辑权利过大被极大的削弱 。
这些问题 , 在学术不端重灾区的生物医学领域也普遍存在 。
Science 上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报道图片来源:Science
近日刊登在 Science 上的一项报道指出 , 学术不端行为 , 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 。
荷兰有半数科学家经常从事有问题的学术研究 , 致使他们这样做的 , 很大程度上是学术圈的发表压力 。 同时 , 不少科学家造假 , 是因为他们认为同行评议审稿人不能发现他们的欺诈行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