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类|遭遇“中年危机”的调解类节目,如何与时俱进?

年轻人喜欢看综艺,中年人热衷电视剧,老人喜欢看新闻,几代人争夺“遥控器”的控制权的场景似乎在不少家庭都曾上演过。但如果说有哪一类节目能在三代人中达成一致,可能非调解类节目莫属了。
无论是《爱情保卫战》里狗血的爱情故事,还是《第三调解室》中剪不断理还乱的房产纠纷,这些节目就像街口热心的大爷大妈,用聊天的方式告诉你“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并且,与不少命运多舛的综N代相比,如《爱情保卫战》《金牌调解》《大王小王》等调解类节目在没有明星加持、没有热搜营销的情况下,靠着家长里短支撑起不俗的收视率,坚持播出十几年,成了荧屏上的“长寿节目”。
调解类|遭遇“中年危机”的调解类节目,如何与时俱进?
文章插图

调解类节目撑起腰部卫视收视半边天
国内调解类节目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经视于1998年推出的《真情对对碰》。在节目的“真情大复活”环节,会邀请一对在感情上几近破裂的当事人,并主动介入这些关系当中进行调解,给双方创造一个相互沟通的机会。在当时,新鲜的节目形式让它一推出就火爆全国,收视率居高不下。
受到《真情对对碰》的启发,各频道纷纷开始发力打造调解类节目,尤其是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颁布为这一类节目提供了法律背书,一时间荧屏上刮起了“调解风”。
如江苏卫视的《人间》、上海都市频道(原上海东方娱乐频道)的《新老娘舅》、天津卫视的《爱情保卫战》、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以及湖北卫视的《大王小王》等节目大量涌现,这些节目中一部分已经停止了播出,但据公开资料显示,各地方频道和上星卫视中仍在播出的节目仍有几十个,是名副其实的长寿节目。
在这些调解类节目里,夫妻隔阂、房产纠纷、婆媳矛盾等家长里短被正儿八经搬上了电视。而这些问题大都是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节目在内容上非常接地气,与生活高度的贴近性俘获了不少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的心。
同时,为了给节目带来更多的“冲突性”和“新鲜感”,节目剧情也是高潮迭起。不少嘉宾一上场就展开激烈对峙,双方唇枪舌战,有时甚至能看见矛盾双方在节目现场大打出手的画面,激烈的程度不亚于一部家庭剧,且一集就会迎来大结局。
也因此,调解类节目一直都有着非常稳定的收视群体。据CSM数据显示,《爱情保卫战》《大王小王》《金牌调解》等周间播出的调解类节目,63城收视当前都稳定在0.2%左右,整体收视率高于同频道同节目均值,稳居当日晚间收视率的前20。
调解类|遭遇“中年危机”的调解类节目,如何与时俱进?
文章插图

在头部卫视拼大制作的当下,腰部卫视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而在新的创收渠道和方式没有转型成功之前,这些看似老套的调解类节目,成为腰部卫视差异化运营下的重要支点,撑起了收视率的半边天。
内容单一、夸张造假,调解类节目遭遇
“中年危机”
调解类节目的初衷,是在民众与民众,民众与政府、社会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不过,随着民生类节目遍地开花,节目中存在的问题也慢慢凸显。
一方面,节目内容单一。围绕夫妻、情侣矛盾的“情感纠纷题材”,围绕家庭矛盾的“房产分割题材”,曾一度成为民生类节目“唯二”的选题,节目选材千篇一律难有创新,日渐缺乏深度。
调解类|遭遇“中年危机”的调解类节目,如何与时俱进?
文章插图

另一方面,在收视的重压之下,不少节目陷入了只求“眼球效应”以至格调不高争议中,尤其一些节目出现了为博取收视而刻意夸张、造假演戏等现象,让这类节目的真实性受到极大的质疑,一度成为“低俗无底线”的重灾区。
有网友发现,2013年6月播出的《爱情保卫战》中的一对嘉宾与辽宁卫视一年前播出的《复合天使》中的嘉宾一模一样,但讲的故事却完全不同;而2017年播出的一期《爱情保卫战》中,一位男嘉宾无房无车无工作,一直在花女朋友的钱,可以说是标准的“软饭男”一个,现场的嘉宾、观众对他都嗤之以鼻,但在一个月之后《非诚勿扰》里,他摇身一变成了一个阳光大暖男,变成女嘉宾争抢的对象。
调解类|遭遇“中年危机”的调解类节目,如何与时俱进?
文章插图

2016年,《新老娘舅》因“94年女孩被强奸生三胎”这一期节目被推上风口浪尖。面对被强奸的女孩,以及为了顾及脸面而纵容强奸犯的妈妈和外婆,节目给出的调解方式是让强奸女孩的黑车司机写保证书,每月支付600元,然后草草了事。节目播出后,不少观众直呼“刷新三观”,在舆论的压力下,上海文广局下令暂时关停了《新老娘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