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天才,用22年造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望远镜,他到底有多牛( 二 )


对于一个从小就喜欢钻研新事物、接受挑战的人 , 南仁东无法容忍让自己去搞包装 。
在据理力争之下 , 他被改分到无线电组装车间去做“小金工” 。 这回南仁东可高兴了 , 因为在这里可以学到各种金属加工技术 , 足以满足他那溢出的探索欲 。
南仁东虽然外表看起来不靠谱 , 但干起活来却一丝不苟 , 而且他聪明、爱琢磨、学得快 , 车、铣、刨、磨、钻等技术 , 他很快就全都熟练掌握了 。
学完了金工 , 南仁东就“惦记”起其他车间的技术 , 钳、铆、电、焊等 , 他每样都想学 。 于是一有空 , 他就总往其他车间跑 。
1969年 , 厂里接到任务 , 研发便携式小型收音机 。 作为厂里的高材生和“名人” , 领导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南仁东 。
经过商议 , 由四人组成研发小组 , 南仁东有制图功底 , 负责收音机实体设计 。 经过反复测算推演 , 他先设计出收音机的实体造型 , 然后再给出模具各部位的具体数据 。
这是一个繁琐而细致的活儿 , 但在南仁东的手下很快就完成了 。
模具设计出来后 , 需要进行注塑测试 , 厂长提前给研发小组打了“预防针” , 一次不成功 , 就总结经验再尝试 。
但谁也没想到 , 测试一次就通过了 , 而这要归功于南仁东画的那张准确无误的设计图 , 在测试现场连七级模具师傅 , 都自叹不如 。
南仁东“一试成名” , 后来 , 凡是南仁东设计绘制的模具 , 都可以免测试 , 直接生产 。
而在项目研发的过程中 , 研发小组遇到了许多困难 , 也都靠着南仁东的一双巧手解决了 。 这都得益于南仁东平日里的“偷师” 。
最终 , 南仁东研发的收音机定名为“向阳”牌收音机 , 销量惊人 , 成为了全国著名品牌 , 而他也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
【03】1977年 , 国家恢复了高考 , 研究生考试也在其列 。
南仁东本不想去参加考试 , 但是在妻子郭家珍的坚持下 , 他一边白天上班搞研究 , 一边晚上复习 。
次年 , 他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天文物理专业录取了 。
顺利毕业后 , 南仁东又继续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 , 而随着对天文学不断深入地学习 , 南仁东更加坚信中国需要建设自己的射电望远镜的想法 。
1967年 , 英国人贝尔通过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一段有规律的电波 , 经过她与导师的研究 , 发现这是一种新型天体——脉冲星 , 引起了巨大轰动 。
贝尔的导师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
1974年 , 泰勒和赫尔斯因通过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发现了两颗相互旋绕的双星系统 , 经过研究确认这是一对“脉冲双星” , 再次震惊世界 。
而此时的中国却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天文发现 , 中国天文学正渐渐与世界拉开距离 。
这是因为中国人不够聪明吗?还是因为我们缺少时机运气?
都不是 , 只是因为 , 我们没有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这让南仁东十分痛惜 , 直到他发现了一个可以改变现状的机会 。
1993年9月 , 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召开 。 大会提出组织各国共同建设 , 新一代功能超强的大射电望远镜的计划 。
南仁东知道后 , 很是兴奋 , “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 积极参与 。 ”
如果能把建设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引进到中国 , 不仅能解决中国缺少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窘状 , 还能促进中国天文学的发展 , 一举两得 。
说干就干 , 南仁东立马撰写《“FAST”项目建议书》 , 并开始着手寻找候选台址 。
【04】在偌大的中国 , 想要选出最适合的台址 , 并不是一件易事 。
南仁东最终将目标锁定在贵州 , 短短半年多的时间 , 就通过遥感技术确认了三百多个符合条件的洼地 。
这些洼地都处于偏远地带 , 汽车根本无法进入 , 只能依靠步行 , 南仁东坚持每一个洼地都要亲自现场考察和评估 , 以防错过最佳台址 。
于是 , 已经50多岁的南仁东 , 开始带领团队在深山老林间穿行 。
勘测洼地是一项体力活 , 山路难走 , 贵州多阴雨 , 解放鞋、柴刀、拐棍是他们的常用装备 。 南仁东是整个队伍中岁数最大的 , 他经常在快爬到凼顶时 , 气喘吁吁地拿出速效救心丸含在嘴中 。
有一次选址的过程中 , 团队中途遇到暴雨 , 南仁东不慎滑落下去 , 还好有几棵树拦住了他 , 没有发生生命危险 。
即使路途艰险 , 前路漫漫 , 南仁东依然固执地穿梭在贵州的洼地中 , 直到他遇到了大窝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