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存在的空虚 观叔本华《论存在的空虚》有感


论存在的空虚 观叔本华《论存在的空虚》有感


凡所有相 , 皆是虚妄 。 存在的空虚 , 表现在无限时空之中的有限个人里;表现在作为现实事物唯一存在方式的无常中;表现在万物的偶然和相对之中;表现在不断变化的生灭现象之中;表现在不断期望而永无满足的情形中;表现在生活奋斗的不断受挫的常态中 。 时间和存在于时间中的脆弱易毁的万物只是生命意志显示其奋发精神的一种虚无的方式 , 就生命意志作为物自体而言 , 虚无是不会消灭的 。 时间使一切事物在我们手上化入虚无之中并失去一切真正价值 。

诸行无常 , 生住异灭 。 曾经存在的东西 , 现在不再存在 , 就像从来不曾存在一样 。 但是现在存在的一切东西 , 在下一刻就变成曾经存在的东西 。 因此 , 从根本上看 , 存在的形式永远是不断的运动 , 好像从山上跑下来的人一样 , 如果想停下来就会跌倒 , 只有不断地跑才能稳住脚跟 , 或者像在指尖平衡的竿子 , 像绕着恒星运动的行星 , 如果不再保持移动或继续运行就会掉下来或落到恒星上 。 因此不安于静止是存在的象征 。 在这样的世界里没有任何静止的东西 , 也不可能有任何持久的东西 , 一切东西都在不断变化 , 一切东西都像放在拉紧的绳索上面 , 只有不断地向前跨进才能稳在上面 。

得到即失去 , 满足即厌烦 。 在这样的世界里 , 快乐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多 。 没有一个人是快乐的 , 只是终生追求那很难得到的想象的快乐 , 即使追求到了 , 也只会对它失望 。 生命的情景好像镶嵌粗陋的图画:从近处看 , 看不出什么东西 , 要发现它的美 , 必须从远处看 。 那就是为什么得到某种期求的东西以后就发现它是多么空虚的道理;也是为什么我们终生期望更佳境遇却往往遗憾地怀念过去的道理 。 只要我们稍稍观察一下 , 就可以知道 , 人总有一堆难以满足的需求;满足这些需求除了使他陷入厌烦以外 , 别无所得 , 只有距离和困难才可以使我们的目标看来似乎令人满足 。 其实这是一种错觉 , 当我们接触到时 , 它又消失了 。

【论存在的空虚|观叔本华《论存在的空虚》有感】存在即空虚 , 虚无是归宿 。 人类终将崩溃而化为尘埃 , 它的全部精华和奋斗成果最后也毁灭殆尽 , 这是“自然”的明确宣示 , 它告诉我们意志的一切奋斗终归无效 。 如果它是本身有价值的东西、是应该无条件存在的东西 , 就不会归于虚无 。 然而我们的起始和终结之间的差别多么大 , 一开始我们疯狂地追求肉体的享受及强烈的情欲 , 最后我们的整个身体崩解发出尸体的腐臭 。 生活的幸福和快乐从最初到最后 , 每况愈下:快乐梦幻的童年 , 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 , 艰辛工作的成年 , 体弱可怜的老年 , 最后是令人痛苦的疾病和在垂死边缘的挣扎 , 这些现象不正表示生存本就是个错误吗?不是表示一种结果越来越明显的错误吗? 我们尽量把生命看作幻灭的过程 。 因为很明显的是 , 这些必将成为我们经历的一切生命场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