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落实防灾责任坚持防治结合( 二 )


三、坚持防治结合,切实抓好灾害防治工作 。
我县坚持防治结合的原则,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防灾预案,健全山洪灾害应急机制,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在源头上切断山洪灾害隐患 。
(一)、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制订防灾预案 。
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在每次组织的防汛安全检查中,把防御山洪灾害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会同农业、国土资源部门共同制订防治规划,重点对山坡、陡坡下建房居住的群众进行调查摸底,找出隐患点,逐户造册登记,分级分部门建立台帐备案,详细制订《我县汛期山地灾害防灾预案》 。至目前为止,已登记在册的全县隐患点住户有547户,大多数分布在门岭、高排、晓龙、永隆、中村、洞头等山区乡镇,并把山洪地质灾害分为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四种,分别设置不同的警示标志,再按等级制订防灾避灾措施和应急抢险预案 。县、乡两级防汛机构及时收集分析山洪易发区雨、水灾情的信息,当降雨强度达到中至大雨等级时及时发出警报,各级、各部门责任人迅速上岗到位,按预案做好各项“防、避、撤”准备;当降雨强度达到暴雨等级时发出危险警报,各级、各部门责任人立即按预案组织危险区人员避险撤离,做到有备无患 。去年3月下旬,筠门岭镇连降暴雨,几个村多处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盘古村陈昌胜家屋后时有轻微的崩塌出现,镇村干部发现后及时动员并帮助他砌好了挡土墙,避免了灾害的进一步发生 。
(二)建立应急机制,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我县根据《我县汛期山地灾害防灾预案》,建立了全县山地灾害应急机制 。山洪灾害易发区的乡镇建立汛期防御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制度,安排专职人员负责,24小时值班,接到雨、水、灾情信息和上级预警令时,立即采取有效手段,在最短时间内传递 。有灾害隐患点的村委会安排1-2名村组干部担任专职预警信号发送员,统一用敲锣的形式为预警信号,保证预警信号传递不留死角 。一旦山洪地质灾害发生,做到转移有线路、避灾有地点、生活有着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
今年8月15日-17日,连续暴雨袭击的珠兰乡杉坑村石碣组池传升等13户紧挨屋背的山体出现裂痕,经现场勘察山体裂痕长度达74米,垂直高度18.1米,如出现滑坡将严重威胁13户人家、54口人的生命安全和76间房屋(2600多平方米)财产 。情况紧急,险情就是命令,乡党委、政府领导立即赶赴现场,听取汇报了解分析险情,当即召集了全小组村民和现场的乡、村干部紧急会议,采取了果断措施;第一,切断坡上水源,把屋后坡中耕田的积水全部排干,使其不再有渗流 。第二,村民应做好搬迁准备,先把屋内的重要东西搬开,尽量减少一些财产损失 。第三,村民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主动防灾避灾,在下雨天要远离危险房屋,特别是紧靠滑坡处的一排房屋绝对不能再住人 。尤其是晚上要轮流值班,值班人员由包村干部负责安排,密切观测,发现险情敲锣报警立即撤离 。第四,要求村民要克服重重困难,像当年防地震般的提高警惕,暂时可在就近平阔地面搭建临时简易毡房,避开危险期 。为了确保危险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乡、村干部做了大量工作,此次的搬迁人口户数之多,给整个搬迁工作增加了难度,有些村民由于对灾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面对十多年的房子一时间难于舍弃,更有甚者为了达到不搬迁的目的,故意向政府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竟拿出三峡移民的政策来作比较等等 。难度之大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谢赣健县长带领相关部门领导先后多次亲临现场为搬迁工作作出部署春节后陶敏芳副县长深入实地现场办公 。首先由县政府给予每户搬迁村民3000元的搬迁补助(现已到位),另觅新址搞新村规划,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只收工本费,不收审批费 。二,将裂痕处的12.8亩耕地列为退耕还林,同时落实新村规划,将就近的一块平整地列为退耕还林 。三、为一些生活较困难的农户联系小额贷款,以解决建房资金不足和目前的生产生活问题,退耕返林后的村民可优先推荐到本乡万亩果园基地搞种养业 。通过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最终村民还是从长计议,认识了搬迁的紧迫性、重要性,加上政府一系列的搬迁优惠政策,村民在理解了政府的同时,有着由衷的感激之情 。舍弃危险房屋后,不久村民将搬入漂亮的新居,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