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导航 科学家发现不该在小行星带的天体:两颗红色小行星,直径112千米( 二 )


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存在如此规律 , 有科学家认为这只是一个巧合而已 , 但太阳系天王星内的天体都存在如此规律 , 一定不一般 , 因此也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牵制有关 , 也就是说可能存在某种共振 。
比如木星的三颗卫星佳利美德、欧罗巴、和艾奥轨道的1:2:4轨道共振 , 这是拉普拉斯共振 , 而有的则是长期共振比如土星自转轴的进动和海王星自转轴的进动之间有着共振(两者的周期都长达187万年) , 已经确定与土星巨大的转轴倾角(26.7°)可能有着相同的来源 。
尼斯模型与小行星带
2005年的时候 , 法国尼斯天文台有4位天文学家发表了3篇系列论文来解释这个现象 , 后来将这个称之为尼斯模型 。
太阳系内类木行星位置变化模拟 , 直虚线为1:2共振位置 。他们认为太阳系初期形成时 , 行星分布并不如现在那么规律 , 特别是木星 , 根本就不在现在的位置 , 而是哪里形成是随机的 , 但由于行星之间引力的相互制约 , 造成了行星之间的轨道迁徙 , 当木星从更外围的区域“滚落”到现在的轨道上时 , 引起了太阳系内的“血雨腥风” 。
本模拟显示了外行星和微行星带的演化状况【北斗导航|科学家发现不该在小行星带的天体:两颗红色小行星,直径112千米】因为在柯伊伯带的天体受到了大型天体的扰动 , 改变了轨道 , 进入了太阳系内部 , 尼斯模型认为地球上的大量水可能就是当时这个变动带来的 。 而小行星带的很多天体也是当时被行星迁徙时带入小行星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