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某农牧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经验材料( 二 )


二、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重点,发挥旅游富民优势,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
增加农牧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从这几年我县农村发展情况来看,农牧业虽然是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受旅游业的强势拉动,农牧民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不断增加 。“十五”期间,全县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万人次,农牧民非农收入年均增加某元以上,农牧民人均实现非农收入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某以上,非农产业已经成为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 。一是要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 。引导农牧民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当地水利建设、乡村道路等项目建设和从事建筑、建材、运输、餐饮等行业 。“十一五”期间,要结合“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有计划地对农牧民进行“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输送”,每年要完成农牧民科技培训万人次,劳动力技能培训.万人次 。二是要组织引导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增收 。尤其是要组织好旅游沿线的农牧民参与农家乐、牧家乐、渔家乐旅游经营,通过马匹租赁、房屋出租、牛羊育肥等方式增加收入 。三是要围绕旅游副食品供应,强化农畜产品销售工作 。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农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进一步畅通农畜产品流通渠道,最终形成“农牧民 经纪人(经合组织) 市场(龙头企业)”的产业链 。力争到某年,全县每个村都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建立起行业协会,全面提升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四是要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加大各项扶贫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努力增强农牧民“造血”机能 。今年,要着力解决某户、某名农村低收入贫因人口的脱贫问题 。某年,使全县在册的某的低收入农牧民脱贫致富 。
三、以文明创建为载体,倡导农村新风尚,提升农村文明水平
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基础,提高农牧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要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地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大力实施农牧民教育培训工程 。把加强现代农牧民教育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重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力争使每个走出去的农民工都得到过一次政府组织的培训,掌握一门以上的务工技能 。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使某岁以下的青壮年农民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提高致富本领 。加大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工作力度,通过制定优惠政策,为乡土人才施展能力创造良好的平台;通过加强集中培训,提高乡土人才综合素质,增强典型示范能力和带头致富能力 。二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研究、制定和落实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满足农牧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固占领农村阵地 。加强乡村图书馆、文化站和活动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到某年完成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使某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标准文化活动室 。继续实施农村电影“某”工程,到某年争取实现每年为每个乡镇放映某场电影的目标 。加快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到某年,农村电话入户率达到某以上,“村村通”覆盖率达到某 。三是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全面开展乡抓“十无”、村抓“十增”、户争“十重”的“三个十”文明之星创评活动,推动全县农村文明水平的整体提高 。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增强诚实守信意识,提高农牧民的思想道德水平 。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农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