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商业航空也开始搞“内卷”了?
7月11日 , 维珍银河71岁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坐着飞船 , 从美国航天港出发 , 掠过高空 , 成了第一个通过商业航空公司进入太空的旅行者 。
紧接着 , 吐槽完布兰森只是蹭了一下太空边边的杰夫·贝索斯 , 在9天后通过火箭成功飞入太空 。
贝索斯
但对于一直叫嚣着向火星进军的马斯克来说 , 这两个人的经历 , 很难称得上是完全意义上的“太空旅游” 。 他们只是勉强达到了科学意义上对“太空”的高度 , 距离他想做的轨道“太空旅游”还有一定差距 。 据说 , 在2022年 , 他将计划通过Space X带富商和艺术家进行环月旅行 。
如果此行成真 , 那么正如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吴季所说:2021年 , 就是太空旅游的元年 。
走!去太空旅游!吴季不止一次公开Cue到“太空旅游” 。
在他的想象里 , 进入太空:“你会发现地球和太空的边界被那薄薄的一层大气层包裹着 。 白云、蓝海和大地就在你脚下飞过 。 你眼前的森林、大海、沙漠 , 是你从来没能到达过的视角和没有看到过的景色……”
吴季之所以对“太空旅游”如此向往 , 主要是因为商业航天的发展 。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 , 航空航天大多和“国之重器”联系在一起 。 一方面 , 航天技术的确是国家实力的证明;另一方面 , 航空航天也确实烧钱 , 没有国家强有力的支持 , 很难维系 。
此次维珍银河的太空旅客
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 随着市场机制不断进入航空航天领域 , 原本以国家为主导的技术发展模式开始有了转变 。 像这次分别把布兰森和贝索斯送入太空的维珍银河和蓝色起源 , 或多或少都搭上了这阵“东风” 。
几年前 , 我国也开始鼓励商业性质的企业进入航天领域 。 即便目前我国商业航天企业的数量已经接近200家 , 但从经营模式上 , 还是甩不开传统的那一套 。 比如 , 这些公司的项目大多还是来自政府 , 即便不是国家直接下发的任务 , 也和地方政府的城市规划、应急管理等需求有关 。
简单说 , 他们只是披上了商业航天的“外壳” , 但参与的大多还是国家任务 。 真正的商业航天要往哪里走?吴季觉得 , “太空旅游”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出路 。
吴季
他认为 , 目前发展“太空旅游” , 最主要的障碍就是成本 。 而民用市场资金的涌入 , 如果能推动航天技术的迭代 , 从而降低发射成本 , 那才是真正把商业航天的价值激发出来 。
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除了关心“太空旅游”之外 , 吴季最自豪的事 , 就是牵头推动了我国的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简称“双星计划”) 。
这个计划主要是利用两颗以大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的微小卫星 , 分别对地球近赤道区和极区两个重要区域进行宽能谱粒子、高精度磁场及其波动的探测 。
为什么要做这种探测?我们先要明确一点 , 它的探测区域主要针对“地球空间” , 也就是各种卫星、载人航天器与空间站的飞行区域 。 人类在这里开发利用太空资源、从事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 。
但受太阳活动的影响 , 这里经常处于剧烈的扰动状态 。 就像地球上会刮风下雨 , 地球空间也会有“地球空间暴” , 它们会造成航天器故障、威胁宇航员安全、导致通信中断、影响导航与定位精度等 。
地球空间暴是如何产生的 , 是科学家们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 。 双星计划针对的就是地球空间暴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磁层空间暴” 。
双星探测
我国的双星计划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推动的 , 在此之前 , 中国空间科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
1994年 , 吴季顺利完成了丹麦技术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 学成归国 。 在个人未来的事业方向上 , 毅然选择了中国科学院的空间中心 。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 , 吴季逐渐意识到 , 在空间研究领域 , 能拿到一手的科学卫星数据有多重要 。 但当时 , 中国甚至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卫生计划 。
1997年 , 以刘振兴院士为首的科学团队提出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 。
推荐阅读
- “活化石”虱子,作为几代人的童年回忆,它为何销声匿迹了?
- 广东佛山:疑似夫妻吵架,男子猛地一把将妻子推向高速驶来的汽车
- 杀人最多的10大动物,第一名你想不到!每年上百万人死于它手里?
- 地球果然出了问题?海底2000米处异象突现,71亿人要遭殃了
- 自然界中的“人类杀手”,比起汤加火山爆发,更加令人绝望
- 传说中的超声波驱蚊器,真的能赶跑蚊子吗?
- 世界上蚊子密度最大的地方,不是非洲而是北极,它们如何生存的?
- 世界十大吸血生物,你不知道的动物真面目!
- 美国科学家:中国这项发明技术将造福76亿人,霍金果然没有说错
- 我们可以克隆猛犸象吗?这可能比你想象的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