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记者述职报告|报社编辑记者述职报告

(一)机动部
我三月底到机动部工作,六月底离开,在3个月的时间里,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有:
1 陪兄弟们一起出差采访,一起写稿子 。帮兄弟们树立信心,鼓舞斗志 。
2 扩展选题思路,个人认为,机动部的选题范围不仅仅是深度报道,有意思的事件、有争议的话题、人物的另一面等等,凡是能引起阅读兴趣的题材都是我们报道的范围 。
3 5.12地震发生后,本报先后派出8位采访人员 。这个月,我的主要工作就是给前方的兄弟做好服务 。由于8位采访人员分散在不同地方,当时余震不断地发生,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不是统筹稿件,而是确定同志们的安全和具体位置,传达报社领导对兄弟们的关心,告诉大家,对报社最重要的不是稿子,而是他们的安全 。其次,我这个月的重点工作就是统筹稿件,及时传递最新信息给前方采访人员,尽量提供采访思路,然后汇总前线的稿件,与夜班对接 。
4 机动部只有4名采访人员,我在这个部门也只做了3个月,但受到的感动却很多很多 。这个部门要求采访人员经常出差,对采访人员的业务水平、社会经验和心里素质都是很大的挑战 。我记得地震时,好几次听到高高大大的胡志强在电话那头哭泣,但无论我怎么劝,他都不肯回来,他说再辛苦也心甘;有一个月,王向前只有4天时间在家里,剩下的都在外出差,但从来没听他说过一个累字;卢艳艳一个小女孩,背着相机跑到陌生的城市,自掏腰包打的满城采访,回到报社,稿子一遍通不过,写第二遍,不行,再写,不行,再改一篇3000字的稿子背后,她可能要写一万多字,但她从来没有放弃,每次改稿,她都会说这是收获 。赖海芳怀着孩子也一直坚持采访写稿,已经是写稿高手的她,对新闻有着洁癖般的执着,经常自己推翻一个版的稿子(我们都认为已经很不错的文本)再重写 。即便自己不方便外出采访,她也会义务帮大家找线索
由于陌生的原因,我是充满恐惧地来到这个部门,但离开这帮兄弟的时候,我满怀感激与不舍 。
(二)本地部
我七月份来到本地新闻部,在4个月的时间里,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
1 打破以往的各种限制,尝试口语化、轻松的标题风格 。
2 确立编辑救稿而非毙稿的工作思路,鼓励大家尽量从常规新闻中找出不同点,从小事中发现趣味点,在原有的稿子基础上找出发散点和延伸的方向,尽量配合采访挖掘新闻 。
3 鼓励编辑工作前移,从被动的编稿走向主动策划 。4个月的时间里,本部门每位编辑每个月至少会做一个策划方案 。最终操作成功的有:李飞的不只是记录、孙任渊的让公交安全进站、郑筱倩的麻辣教师、彭珍玲的这个七夕遇见爱情、你节约我送钱、爱在中秋等策划 。其中 。爱在中秋配合广告部,为报社至少带来6万元的广告收入,麻辣教师也带来1.7万元的收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