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房置业 那些年入百万的人都是怎样赚钱的?逻辑比努力更重要


购房置业 那些年入百万的人都是怎样赚钱的?逻辑比努力更重要
文章图片

购房置业 那些年入百万的人都是怎样赚钱的?逻辑比努力更重要

大家都是出来卖的 , 你能卖什么 , 决定了你的收入最终落在什么档次 。
而一个人能合法卖的东西 , 无非就四样:
1 卖信息 ,
2 卖钱 ,
3 卖他人的注意力 ,
4 卖自己的时间 。
一、最高端的 , 靠卖信息赚钱信息不对称是白手起家最快的捷径 , 越不对称 , 越来钱 。
古代消息迟滞 , 商旅靠A地买 , B地卖的差价就能赚取巨额财富 , 这是因为“什么东西在哪里稀缺”的信息是差价的关键 , 一旦掌握 , 就站到了价值链的上游 。
就我观察 , 许多高级打工者 , 因为最初没本金 , 只能从底层打工干起 , 但一旦做到高阶 , 掌握大量信息资源之后 , 几乎都会从做业务切换到做信息掮客 , 靠撮合行业内的交易来赚钱了 。
这种撮合交易只需要牵线搭桥 , 连本金都不需要 , 只要做成一单 , 一年里剩下的日子就可以歇着了 , 这种钱赚起来 , 可比自己亲力亲为 , 当老黄牛要划算的多 。
垄断了信息交换节点的人 , 往往在体系中拥有最大的议价权 , 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干 , 光靠制定游戏规则就能赚钱 。
我身边一位资管公司的小头目 , 团队10个人 , 2015年项目分成1000万 , 自己一个人拿走850万 , 手下9个人分剩下150万 , 活都是手下干的 , 自己轻轻松松 。 手下那些人因为处在信息链的下游 , 所以汤是有的 , 肉是没的 。
更low一点的例子有吗?也有 , 就是经常被白领们嘲笑的房地产中介 。
尽管这十几年来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们一直被认为和洗剪吹是一个档次的 , 但这波房地产交易大潮确实让这个行业赚的盆满钵满 , 许多屌丝因此逆袭成功 。
话说现在北上深一套很普通的市中心房子 , 哪个不是千万元起跳 , 这其中的中介费按2%算就是20万 , 一年只要能做成几单 , 性价比远超天天加班到深夜的白领们 。
而与此对比 , 现在一个新三板公司上板前的法律审核 , 律所收费也就区区15万 , 律师收了钱还要承担法律意见书的责任 。 而房产中介根本没啥责任 , 既不需要文凭 , 也没见他们做太多事情 , 十几万、几十万的中介费轻松入袋 。
赚卖信息的钱 , 天生就要比和赚卖时间的钱容易些 。 除了商业掮客 , 还有权力掮客 , 更加无本万利 。
二、最轻松的 , 是用钱来赚钱房产增值、房租、利息、股权收益这些都算靠钱赚钱 。
年薪几十万 , 不如拆迁户 。
对于普通人而言 , 在这个时代 , 个人财富增长的主要载体就只有房产增值 。 什么都不如买房是过去十年来中国的社会共识 。 但很多人没有再往深去想?为什么啥都不如买房呢?
答案是 ,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资本回报率增速高于劳动回报率增速的时代 。
阶层固化的一个重大标志 , 就是资本回报率开始高于劳动回报率:房价只要稍微涨一点 , 普通白领辛辛苦苦攒了好几年的收入瞬间前功尽弃 , 赚的再多也追不上资产增值的速度 。
你们看那些投行精英 , 一堆又一堆sellside的人以跳去buyside为上岸目标 , 体现的也是劳动回报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差异 。
现在只有极个别的行业(如互联网) , 其劳动回报率的增速才有可能高于资本回报率的增速 , 所以这其实也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是朝阳行业的标尺 。
香港人把买房叫“上车” , 把工薪阶层购置的第一套楼盘叫“上车盘” , 其实特别形象——想象一群人跟着汽车跑 , 只要你能跳上这辆车 , 你就是在车里坐着躺着 , 也比外面那些追着跑的人要移动得快 。
这 , 就是是靠钱赚钱的魔力 。
当靠钱赚钱和前面说的信息垄断相结合时 , 威力就更大 , 有人在国内某景点外承包了一个庙 , 稍作装修 , 一年的纯收益是400万 , 接下去躺着数钱就好 。
三、性价比最高的 , 靠卖他人的注意力赚钱所谓的注意力经济 , 其商业模式可以用一句非常久远的大忽悠话来概括:“全中国只要每个人给我一块钱 , 我就是亿万富翁了” 。
这句话大概20年前就有了 , 在90年代末第一次互联网泡沫时不知道忽悠了多少美国投资者 , 后来事实证明绝大部分都是胡扯 。
现在20年过去了 , 技术手段可以让一个在边远小县城的人在一秒钟之内把钱支付给上海写字楼里的某个人 , 这句骗了20年的大忽悠话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