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长途跋涉至吉林不久 , 祖父病逝 , 这是她人生转场的重要时间节点 。
图片来源于必应
祖父去世后 , 她继承了祖父留下的关于天文、地理、数学方面的近万卷藏书 , 并开始不分昼夜 , 埋头苦读张衡、祖冲之等科学鼻祖的智慧结晶 。
在16岁时 , 她跟随父亲行医 , 游历名山大川 , 学习射箭、马术和武术 , 在草原上策马加鞭的王贞仪是那么的英姿飒爽 , 独树一帜 , 富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
她说:“谁说女人只能待嫁闺中 , 我偏要马上论英雄 。 ”
图片来源于必应
18岁时 , 王贞仪随家人定居南京 。
众所周知 , 清朝封建礼教格外严苛 , 南京的私塾不收女学童 , 导致王贞仪没有老师传道授业 , 只能闲赋在家 。 而王贞仪能够冲出层层礼教 , 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 并有所建树 , 其中历经了艰难险阻 。
只因在古代 , 天文被视为上知天命的玄学 , 行星的轨迹运动将代表人间的命运 , 因此崇尚“学而优则仕”的王家开明地支持王贞仪继续学习天文学科 。
图片来源于必应
她就地取材 , 靠着后花园的一亩三分地 , 开始进行科学“建模” , 大胆设想 , 探索天文的奥秘 。
反驳“天圆地方”学说 , 用科学指导生活学霸之路并非一日之功 。
在简陋却充实的后花园里 , 王贞仪将圆桌视为地球 , 将圆镜看作是月亮 , 并在房梁高悬圆灯 , 视之为太阳 。
图片来源于必应
她通过移动悬灯的高低 , 测试小圆桌和镜子之间的距离 , 对照观察敞亮天空中的太阳、月亮和地球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 成功模拟了月食的形成过程 。
“新月之时 , 月在日、地之间 , 地影蔽月 , 则生月食 , 故月食常在望(农历十五) 。 虽每月必有朔望 , 但不一定见月蚀 , 只有在黄道与白道交点附近 , 才有蚀象发生 。 ”
关于日月食成因的说明 , 她通过日日观察天体运行 ,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日月食成因假说 , 《月食解》的奥秘与现代天文学所知的月食原因 , 同出一辙 。
而那时的王贞仪 , 才仅仅20岁 。
图片来源于必应
能摸索出月食成因 , 对当时的天文学来说 , 可以说是开天窗式的创新 , 在学者之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
于是 , 她决定揭开更多的宇宙奥秘 , 以此填空东方天文科学的空白 。
此外 , 她大胆沿用不被学者们欢迎的西方历法 , 模拟行星运行的轨迹 , 证明自己的猜想 。
并正确推导出了金星、木星、火星 , 水星和土星的旋转方向 , 花几年的时间 , 将艰难晦涩的学术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大众语言 , 写作了《经星辩》 。
图片来源于必应
经此一译 , 天文学不再是玄妙艰涩的苦学问 , 反而是一门能走进寻常私塾课堂的活学问 。 除此之外 , 她还通过实证研究 , 大胆反驳“天圆地方”学说 。
她通过观察发现 , 地球上的人 , 看东西都是以自己为主 , 所以自己待的地方自然都是平的 , 反而是远处的天 , 看起来是倒扣着的 。
对于宇宙而言 , 并无所谓上下侧正的区别 , 跳脱出地球 。
于是她从六大方面反驳天圆地方理论 , 并形成了超越时代认知并不被接受的科学观点:地球是圆的 。
图片来源于必应
当时她的观点备受质疑 , 既没有科学实验进行论证 , 也没有官方的支持 , 甚至还饱受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学者们的排斥·····
但面对外界的猜测、质疑与内心的压力 , 她还是埋头潜心研究自己的理论 , 她说:“有好几次我不得不放下笔叹气 , 但是我知道我热爱它 , 我不能放弃 。 ”
带着这样的坚守和初心 , 为了让更多普罗大众接受天文学 , 她将天文学的精妙运用到了生活中 。
在宣城居住时 , 她发现农民对气象把握不准 , 将会影响收成 。 在预测到有涝灾时 , 她建议农民种高杆作物 。 如果到了旱灾之年 , 她就会建议农家种早熟作物 。
图片来源于必应
农家听了她的建议 , 果然有了好收成 , 对来年的耕种也有了更多憧憬和盼头 , 于是 , 越来越多的农家赶来询问王贞仪其中的玄妙 。
推荐阅读
- 揭秘陶乐德事件:男子在拘留室离奇消失,难道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青藏高原将停止增高,后果不可承受,我们却未感到危机
- 寻求气候变化的确定性:要多少才足够?
- 少见!今年十五的月亮,不是十六圆
- 科学家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寻找难以捉摸的基本粒子
- 地球果真出了大问题?火山爆发后出现神秘现象,科学家紧急发声
- 简述相对论发展史:从伽利略到引力波
- 重磅!英美科学家对奥密克戎病毒11个最新判断!对全球意义重大!
- 15000年前海底金字塔被发现,科学家推测:中华文明前身是MU文明
- 人的气运竟然真的存在?科学家竟然已经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