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眼 曾锁定30亿光年外的信号,中国天眼的新发现,引国外专家“羡慕”( 三 )


那就是为中国崛起而奋斗!让中国天体观测科技进一步!再进一步!
姜鹏
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扎根在贵州深山中 , 来不及与家人相聚把自己活成“深山野人” , 他就是中国天眼之父的助理 , 也是现任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的总工程师 。
姜鹏的专业是结构力学 , 当时刚刚博士毕业的他一头扎进这个望不到边的巨型望远镜项目 , 500米堪比30个足球场的巨型望远镜 , 反射面板材料却只能是1毫米 , 而控制精度是2毫米 , 这种看起来无法实现的难题 , 姜鹏解决了 。
姜鹏用整整两年时间 , 日夜摸索 , 反复测试实验 , 经历了近百次失败 , 终于研发出超高耐疲劳钢索 , 这种材料弹性超高 , 拉伸能力也强 , 具有韧性不会轻易损坏 。
姚蕊
中国天眼的守舱人姚蕊 , 80后女科学家巾帼不让须眉 , 负责天眼项目馈源舱时只有28岁 。 有人说这位女科学家太年轻 , 而姚蕊却扛起整个馈源舱系统的团队 。 无数次审核、反复计算 , 馈源舱限重是30吨 , 而设计重量是34吨 , 必须给馈源舱减重 。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时 , 姚蕊和团队提出把圆柱体改成钻石三角形 , 用创新为馈源舱设计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
是姚蕊 , 让中国天眼有了“瞳孔” 。
李辉
李辉 , 天眼的运行和发展中心结构与机械工程部主任 , 负责馈源支撑(也就是天体观测收集反馈)全过程仿真分析工作 。
必须一比一原比例仿真建模 , 数据差分毫都会失之千里 。 李辉这个数据苛刻狂人带领团队进行无数次实验和研发 , 终于在第一次升舱试验时 , 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 结果与仿真效果真的是相差无几 。
是李辉 , 让中国天眼张开眼睛看宇宙 。
结语
中国天眼 , 国之骄傲 。
无论是锁定三十亿光年之外的脉冲波信号 , 还是发现了90多颗脉冲星 。 中国天眼凝结了无数中国科学家的心血 , 让中国科技文化更进一步 , 走向国际时代的前沿 。
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先生说过:“人类之所以脱颖而出 , 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的探索精神 。 ”
中国人集结力量厚积薄发 , 最终研发出500米口径的中国天眼 , 落成大国重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