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李彦宏的故事( 三 )
在30而立之年,李彦宏毅然选择回国创业,并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专注如一地投在了自己所爱好和擅长的互联网搜索行业,也因此将百度公司从7个人发展到7000人 。虽然而立之年的李彦宏获得成功有很多“天时地利人和”的成分,很多80后创业者们也可能会抱怨现在 “时过境迁” 。
但是有一点是非常值得创业者们学习的,那就是时间已经容不得我们再继续为自己的创业选择而徘徊不定,应该在现有的创业经验积累下,专注如一,激情百倍地将手头的事情做到极致 。或许我们无法获得李彦宏这样巨大的成功和回报,但是也是值得自己骄傲和满足的 。
40岁,企业领袖要有船长心态
40不惑 。40岁左右的人,在享受着创业艰辛之后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很多人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因此导致很多企业难以基业常青 。如何让自己的战船继续乘风破浪?显然英雄主义不会每天上演,需要的是船长更为高超的驾驭精神 。
在中关村,百度一直是中关村上班时间很晚的公司,在百度大厦旁边的公司里,员工都是按时上下班 。但是百度公司到上午10点钟,办公室里还是稀稀拉拉的几个人 。在外人看来,百度没有很多公司严格的打卡考勤制度,这样管理松散的企业如何实现10年千倍的增长呢?
“硅谷因为年轻更加开放,追求比较实际的东西 。”李彦宏曾经这样总结对美国硅谷的看法 。也就是因为李彦宏在硅谷的工作经验,让他知道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不能依靠简单的考勤制度,实实在在的业绩指标和激励制度比枯燥乏味的考勤制度更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
今天,互联网的“轻公司”特质已经开始显露出它的优越性,这不仅表现在利润率方面,还表现在员工的考勤机制和激励机制方面 。当某些老牌企业还在用严格的考勤制度和制度性加班制度约束员工的时候,百度等年轻公司已经开始给员工更大的自由,因此也获得了更高的效率 。
不仅如此,李彦宏也正试图将百度打造成一家“系统性足够强健”的公司,如《永续基业》一书中描述: “一个企业能否真正成功,不能因个别领导人去留给企业造成影响,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 。”从刘建国到俞军,再从叶鹏到李一男,百度似乎是互联网公司中高管变动最频繁的公司之一,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百度业绩的增长 。
百度从2005年1月到2006年6月份额一路攀升,2006年初其份额已经超越50%,而到了2008年其份额更是高达62%,2009年份额76% 。而百度的股价也在2010年3月15日突破560美元大关,一度超过Google10多美元 。这与李彦宏所灌输给百度的管理思想密不可分 。
在成功带领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后,李彦宏就开始用“用户需求决定一切”“公司离破产只有30天”“听多数人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打破部门樊篱”等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百度,这让百度的发展不再受制于某个高管的去留,而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在完善的管理机制下有条不紊地推进 。
推荐阅读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 人民英模的故事读后感
- 邱少云英雄故事读后感
- 披着羊皮的狼故事读后感
- 名人传记读后感300字
- 名人故事读后感300字
- 名人传米开朗琪罗传读后感
- 名人传记读后感100字
- 美德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