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食物的成语|形容食物的成语有哪些?常用形容食物的成语42个( 三 )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宝《唐摭言·海叙不遇》:“如‘水声常在耳,山色不离门’,又‘扫地树留影,拂床琴有声’……皆脍炙人口 。”
例句: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 。(闻一多《歌与诗》)
让枣推梨ràngzǎotuīlí成语解释: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 。比喻兄弟友爱 。
成语出处:《南史·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 。群儿竞之,泰独不取 。”《后汉书·孔融传》注引《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
三牲五鼎sānshēngwǔdǐng成语解释:旧时形容祭品丰盛 。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
食不下咽shíbùxiàyàn成语解释: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 。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
成语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
例句:这顿饭虽说也有鸡、鸭、鱼、肉,可是当伙计的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 。(欧阳山《苦斗》七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shíbùyànjīng,kuàibùyànxì成语解释:厌:满足;脍:细切的肉 。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 。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
成语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
例句:“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 。(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食毛践土shímáojiàntǔ成语解释: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 。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 。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例句: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 。(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箪食瓢饮dānsìpiáoyǐn成语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例句: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 。(唐·韩愈《与李翱书》)
水陆毕陈shuǐlùbìchén成语解释: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 。各种山珍海味全都陈列出来 。形容菜肴丰富 。
成语出处:唐·白居易《轻肥》诗:“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
例句:光禄寺排设筵宴,水陆毕陈,笙簧迭奏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十回)
攻苦食淡gōngkǔshídàn成语解释:攻:做;若:艰苦;淡:清淡 。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 。形容刻苦自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