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人队 宏观分析下的反转预测:从国内经济学最新趋势谈币圈项目评估


湖人队 宏观分析下的反转预测:从国内经济学最新趋势谈币圈项目评估
文章图片

湖人队 宏观分析下的反转预测:从国内经济学最新趋势谈币圈项目评估


先谈一下行情 , 比特币8月9日一举上涨突破4.6万美元 , 突破了4.4万美元附近的MA30周线瓶颈 , 而从MACD来看 , 在底部零轴附近已经接近金叉 , 整体走势强劲 。 单从技术面来看 , 下面的走法最可能的是三种 , 一种是MACD底部金叉 , 开启彻底反转的上涨波段;另一种是回踩MA30 , 构筑一个平台 , 空中加油 , 而MACD在底部位置磨蹭一段;概率较小的一种则是假突破 , 比特币价格回调跌破MA30周线 , 在4万美元左右再做整理后 , 下个月开启真正的上涨波段——这是超短线的各种可能 。 当然对于中线或者长线来看 , 近期的短暂可能波动是不用关注的 , 躺平等待中期的升势即可 。

对于短线的兴趣我总是有限的 , 因为可变性太强 , 所以神仙才能把握 。 所以对于那些在短线中赚大钱的人 , 我敬畏的是他们的运气 , 而绝不相信他们的“高手水平” , 每个学过学懂大数定律的人其实都应该明白短线交易成功的概率 。 其实凭借“盘感”去做短线交易还罢了 , 我注意到在比特币近期的每一次突破上涨中 , 都有大量的合约做空者大幅亏损乃至爆仓 , 昨天突破46000美元时最近名气很大的凉兮也在内 。 这种被贪欲和侥幸支配的操作就更谈不上什么“盘感”了 , 连交易最基本的“不要逆势操作 , 所有的操作都必须顺势而为”都忘了 , 个人有多大的本事?居然试图去把控行情超短线的涨跌转折点 , 确实是最愚蠢的操作 , 完全是撞大运 。
把控行情转折点如果要有一些正确的概率 , 无疑只能是中线和长线 。 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交易的积累 , 可以观察得出交易变化的趋势 , 价格涨跌的幅度、成交量的变化、时间周期的累计、外围宏观趋势的变化等等 , 这些因素就像是数学上解方程组的题目 , 每多获得一个参数值就多一份解出最终解的把握 。 短线超短线的参数无疑是最少的 , 所以近乎无解 , 而中线和长线在某些时候就可以获得足够的解题参数 。

【湖人队|宏观分析下的反转预测:从国内经济学最新趋势谈币圈项目评估】
把视线从短期的行情上移开 。 我近期一直思索的一个问题是 , 如何研判项目的长期成长性是长期囤币最基本的问题 , 普通的方法无疑是看团队做事、看成长的业绩数据、看项目在行业中的地位等等 , 所有这些观察和研究无疑是正确的 , 但本质上如果再深入一步 , 到底我们在比较的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最近我从国内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上获得了一些启发 。
熟悉经济学界的币民们可能知道 , 最近5年来 , 国内经济学界随着国力的强劲和西方发达国家很多经济上的拙劣表现 , 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反思和批判逐渐加强 , 已经蔚然成风 , 在7月初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召开的“中国政治经济学40人论坛·2021”可谓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
包括北大李玲教授在内对西方经济学的批判最核心的观点是 , 西方经济学只有微观 , 而缺少宏观和中观 。 比如消费者理论、市场均衡等都是站在微观角度 。 在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上 , 就会发现很多荒谬的事实 。 例如2020年的疫情下 , 上半年中国人大都待在家里做饭 , 这不会被统计入GDP——家务劳动不是市场活动 。 而疫情下美国和欧洲他们也要出去吃饭、喝咖啡 , 这些经济活动被统计入GDP , 结果导致疫情更严重 , 而进一步美欧的死亡和感染病例需要治疗 , 叠加下创造了更高的GDP 。 所以你看扯淡不扯淡?一个正确的策略导致GDP下降 , 而错误的应对反而导致GDP的数据上升 , 这样的经济数据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看不见的手”过时了 , 西方也不是没有反思 。 2007年的诺奖是机制设计理论(mechanism design) , 2012年是市场设计理论(market design) , 保罗·米尔格罗姆和罗伯特·威尔逊团队两次获得诺奖 , 为什么呢?因为西方承认了市场需要设计、需要干涉 , 而不是等待“看不见的手” 。 余波涟漪之下 , 到我们现实的企业、社会和项目运作中 , 什么变得重要了?在大数据和智能化基础上的顶层设计 。 顶层设计的有效性靠靠什么来评估?是劳动生产率 。 列宁的原话是“劳动生产率 , 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 其实岂止于新社会制度 , 对于企业和项目而言 , 也是一样 , 长期竞争下的胜者必然是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项目 。 历史是螺旋上升的 , 经济学开始褪色 , 而劳动经济学这种“古老”学说其实以新的结构适应了新的数字科技时代 , 开始熠熠发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