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女孩|李雪琴:一个喜欢搞对象的东北女孩是怎么火起来的?
被访|贺晓曦笑果文化CEO
【 东北女孩|李雪琴:一个喜欢搞对象的东北女孩是怎么火起来的?】采访|周琪
责编|施杨
新一季《脱口秀大会》就要来了,李诞、建国、杨笠等人的漫画像被放在官宣海报上,slogan是“还是生活最幽默”。
作为爆款综艺,去年《脱口秀大会3》总决赛曾喜提44个热搜。特别是思文、杨笠、李雪琴、颜怡颜悦等一众女性脱口秀演员,围绕关于自身相亲、婚恋、男女审美的段子,引起关注和讨论。
文章插图
说到李雪琴,其实是个多面的人,她不只是舞台上直率搞笑的样子,她的身上充满着迷人的复杂性。明明是北大学霸,却只想“做个low逼”;明明不是脱口秀演员,却一次又一次把专业选手碾压得体无完肤;明明有一颗沉重的心,却选择了喜剧,并且“拒绝深刻”。
文章插图
为什么选择脱口秀?
如今,在北上广深,每年都有大批年轻人加入脱口秀演员的队伍。而跟随节目播出产生的一系列爆“梗”话题,都通过微博、抖音不断发酵,成为当月的热搜话题制造机。
《中欧商业评论》曾专访《脱口秀大会》幕后的操盘手——笑果文化CEO贺晓曦,他表示对“爆款”看得很开,他说,爆款会带来诅咒,但优秀的节目不会。重要的是,笑果一直在“玩一些更刺激的东西”,把喜剧的边界不断往外推一推。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艺术家
2020年,笑果上了N次热搜,李诞也在节目里自嘲,“这个时候录《脱口秀大会》就是强颜欢笑,有一种苦中作乐的感觉。”
虽然疫情期间,线下演出停了,但其实公司上半年业务挺多的,为了“诱惑”新人,还搬了家,换了更好的工作环境。
笑果的定位不是一家“综艺+艺人”的演出公司,而是一家产业公司,编剧、培训、演出、节目都在做,这个行业里没有一家公司的业务边界超过我们。
我理解的产业公司至少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代表这个行业的形象;第二,为行业制定游戏规则,帮助同行降低交易成本,比如我们做出一些东西之后,我们的同行就不用再跟客户解释,为什么脱口秀还需要编剧了。
文章插图
位于上海新天地广场的笑果工厂内景
之前我们老拿这个行业调侃,说中国干脱口秀的人加起来坐不满一辆巴士,还说,不能让这群人坐一辆巴士,万一出车祸,中国脱口秀就完了。这两年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这个行业缺人还是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摆在那里。
脱口秀是一个很垂直细分的行业,大家愿意来,肯定是因为喜欢,那些在这个领域里获得正反馈的头部演员,我觉得他们还是很想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的。
我观察下来,公司很多人是很“艺术家”的,哪怕李诞,如果纯粹计算投入产出比,他其实有大量更赚钱的选择,但他没有跟公司说,我要去拍电影(少数友情客串除外),一次都没有。当一个厉害的艺术家。
艺术家能为这个世界贡献的就是创作,真正发自内心的创作。公司有个底线,你可以不好笑,但你不能抄段子。可能有些人觉得笑果做出来的东西有点傻,没关系,就像李诞说的,水平就在这儿了,但至少有一点可以保证,我们出来的所有东西都是原创的。
文章插图
管理
脱口秀这个行业,靠内容驱动,离了人才什么都不是,作为CEO,我也被问过无数次,怎么“管理”人才,但我内心其实比较抗拒这个词,它老让我联想到工业时代、流水线上的工人。
前几年,公司做的事儿大多是为了解决脱口秀不被人知道的问题,毕竟,你得让人相信这个行业是有奔头的,有能力的人才会来,最近我们也在反思,不能因为步子太快,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就像段子需要打磨,人才需要时间沉淀,有的人可能两年(就能冒出来),有的人可能三年甚至更久,既然不存在刚性的规律,也就很难有一套标准的管理动作。
能力不是管理出来的,激发、鼓励、点燃……你用什么词都可以,唯独“管理”不行。
《脱口秀大会》激发了大家的创作,让大家保持好的状态,你可以把《脱口秀大会》理解为笑果“管理”员工的一种方式,它提供一个舞台,一档节目来检验“老人”过去一年的积累,也奖励新人的快速成长。
推荐阅读
- 当年非诚勿扰“宁坐在宝马哭”的女孩,8年后过得怎么样了?
- 变形计中最虚伪妈妈,硬把钱塞给农村女孩,却被女孩一句话拆穿
- 2022年央视春晚 最惊艳的全是小朋友 武功小子和摆舞女孩令人难忘
- 辽宁卫视春晚收视率遥遥领先,宋小宝、冯巩、李雪琴的小品太精彩
- 《人世间》:东北明星扎堆献艺 华北老戏骨集体登场 巴渝美女也惊艳
- 冬日必听治愈歌曲,毛不易李雪琴《毛雪汪》温暖上线酷我音乐
- 农村女孩拍完《变形计》染上公主病,本是富人游戏却毁掉她的一生
- 2022央视春晚首揭面纱:语言类节目讽刺不诚信,李雪健等多位著名老艺术家将到场
- 女孩回乡一天相亲20场 自嘲:别怕相亲不是所有女生都长我这样
- 那个曾扬言“宁坐宝马哭不坐单车笑”的女孩,现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