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 元素周期表( 四 )

注:因字体在某些设备上无法显示的原因 , 112~113号 , 116号元素使用繁体字显示 。 简体字依次为钅哥、钅尔、钅立 。 元素周期表是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首创的 , 后来又经过多名科学家多年的修订才形成当代的周期表 。 周期表中共有118种元素 。 每一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 , 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 , 这个编号称为原子序数 。 排布和性质有明显的规律性 , 科学家们是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 , 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行 , 将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放在同一列 。 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 , 17个族 。 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 , 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 。 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和长周期(4、5、6、7) 。 共有17个族 , 分别为:碱金属、碱土金属、稀土金属、钛族元素、钒族元素、铬族元素、锰族元素、铁系金属、铂系金属、货币金属、锌族元素、硼族元素、碳族元素、磷属元素、硫属元素、卤族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 , 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 同一周期内 , 从左到右 , 元素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 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 原子半径递减(零族元素除外) 。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 获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 金属性逐渐减弱 ,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元素的最高正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没有正价的除外) , 最低负氧化数从左到右递增(第一周期除外 , 第二周期的O、F元素除外) 。 同一族中 , 由上而下 ,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核外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 原子序数递增 , 元素金属性递增 , 非金属性递减 。 同一族中的金属从上到下的熔点降低 , 硬度减小 , 同一周期的主族金属从左到右熔点升高 , 硬度增大 。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重大 , 科学家正是用此来寻找新型元素及化合物 。 世界观点国内公元前403一公元前221年 , 我国战国时代又出现一些万物本源的论说 , 如《老子道德经》中写道:\"道生一 , 一生二 , 二生三 , 三生万物 。 \"又如《管子·水地》中说:\"水者 , 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 \"我国的五行学说是具有实物意义的 , 但有时又表现为基本性质 。 我国的五行学说最早出现在战国末年的《尚书》中 , 原文是:\"五行:一曰水 , 二曰火 , 三曰木 , 四曰金 , 五曰土 。 水曰润下 , 火曰炎上 , 木曰曲直 , 金曰从革 , 土曰稼穑 。 \"译成今天的语言是:\"五行:一是水 , 二是火 , 三是木 , 四是金 , 五是土 。 水的性质润物而向下 , 火的性质燃烧而向上 。 木的性质可曲可直 , 金的性质可以熔铸改造 , 土的性质可以耕种收获 。 \"在稍后的《国语》中 , 五行较明显地表示了万物原始的概念 。 原文是:\"夫和实生物 , 同则不继 。 以他平他谓之和 , 故能丰长而物生之 。 若以同稗同 , 尽乃弃矣 。 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 \"译文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 , 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 。 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 , 这叫做和谐 , 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 。 如果以相同的东西加合在一起 , 便会被抛弃了 。 所以 , 过去的帝王用土和金、木、水、火相互结合造成万物 。 \"西方的自然学派13-14世纪 , 西方的炼金术士们对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元素又作了补充 , 增加了3种元素:水银、硫磺和盐 。 这就是炼金术士们所称的三本原 。 但是 , 他们所说的水银、硫磺、盐只是表现着物质的性质:水银--金属性质的体现物 , 硫磺--可燃性和非金属性质的体现物 , 盐溶解性的体现物 。 到16世纪 , 瑞士医生帕拉塞尔士把炼金术士们的三本原应用到他的医学中 。 他提出物质是由3种元素——盐(肉体)、水银(灵魂)和硫磺(精神)按不同比例组成的 , 疾病产生的原因是有机体中缺少了上述3种元素之一 。 为了医病 , 就要在人体中注人所缺少的元素 。元素发现表

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发现者
1
H

1.00794(7)[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