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隐逸传·李士谦》原文及译文

《隋书·隐逸传·李士谦》原文及翻译
原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隋书·隐逸传·李士谦》原文及译文】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
(选自《隋书?隐逸传》)
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是赵郡平棘人 。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 。十二岁时,北魏广平王元赞征召为开府参军事 。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高睿以德行科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和士开也看#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得以作罢 。
李家是豪门旺族,每年到春秋两个社祭日,一定举行大宴,竭尽欢乐,人人大醉,喧闹不堪 。曾经有一次在士谦住所聚会,面前满是丰盛的食物,士谦却先为堂房亲属摆出了黄米,对众人说:“孔子称黄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东西先吃黄米、小米,古人所崇尚的东西,难道能违背吗?”老少都严肃起来,退席后相互说:“见到君子以后,才发现我们这些人的道德不够高尚 。”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 。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 。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 。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 。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 。”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