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钟调》原文及译文
《师旷论钟调》原文及翻译
吕氏春秋
66 师旷论钟调 《吕氏春秋》
【原文】
晋平公铸为大钟① , 使工听之② , 皆以为调矣③ 。师旷曰④∶“不调 , 请更铸之⑤ 。”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 。”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 , 将知钟之不调也 , 臣窃为君耻之 。”至于师涓⑥ , 而果知钟之不调也⑦ 。(《长见》)
【注释】
1、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 , 在位26年 。铸为:铸成 。
2、工:指晋国宫中的乐工 。听之:听后并评判大钟的音调 。
3、调:合调 , 合乎音调 。名词用如动词 。
4、师旷:春秋时晋国著名乐师 。字子野 , 目盲 , 善弹琴 , 辨音能力甚强 。
5、更:再 , 重新 。
6、师涓:师旷之后又一著名乐师 。
7、而:就 , 顺承连词 。此字突出了师旷正确的预见性 。
【译文】
晋平公叫人铸成了一口大钟 , 让乐工听听并评判钟的音调 , 乐工都认为合乎音调了 。师旷听了说:“不合调 , 请重新铸造它 。”晋平公说:“乐工都认为合调啊 。”师旷说:“后代有懂得音律的人 , 将会知道这钟不合调 , 我私下里为您感到羞耻 。”大钟传到师涓这一代 , 就果然听知#from 本文来自 , 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那钟声不合调 。
【评说】
这则故事旨在说明处事要有远见 , 不可做贻笑后世的事情 。但它给后人的启示还不止这些 。
首先 , 要“知调” , 即了解事物的规律 , 譬如一门课程的性质特点 。其次 , 要“合调” , 即做的事情或成就的物品要与其性质特点相符合 , 譬如教学工作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原则 , 教学的东西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 培养的人才要合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 。再次 , 要“准确判调” , 即按客观标准来判定 , 不能是那些懵懂的“乐工”说了算 , 而要听那些知音的“师旷”的话 , 不可重犯晋平公的错误 , 惑于众乐工之妄语 , 无纳一师旷之忠言 。还要有“不调 , 请更铸之”的豪迈精神 , 不可苟且于一时 , 而被知调的“师涓”们耻笑 。
今世有些不知调、不合调、昧于判调的教师和家长 , 只要肯学愿改就是好同志 。可悲的是那些不懂装懂的“乐工”把不合调的判为合调的 。更可怕的是那不知调的“晋平公”是非颠倒 , 把不合调的东西传到了后世 , 若非“师涓”辨误 , 将不知还要遗害多少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