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邵雍传》原文及译文( 二 )
当时北海李之才担任共城县令,听说邵雍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 。问邵雍说:“你知道万物中的道理和性质、性命的学说吗?”邵雍回答道:“如果我有那个幸运的话,#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愿意接受先生的传授教育 。”于是侍奉于李之才左右,系统学习了《河图》、《洛书》,伏羲氏八卦六十四图像 。
邵雍初到洛阳的时候,非常的贫寒,所居住的房屋四面用蓬草做成的,不能挡风避雨 。在这样的环境下邵雍亲自打柴、烧火做饭来侍奉自己的父母 。虽然总是很穷苦,什么也没有,但他很安然自得其乐的样子,周围的人不能理解 。(人们不知道这样一个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就这样的安然生活的原因何在 。)到了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为尽孝道,他倾其所有安葬了母亲,成为一贫如洗的人了 。当时的前宰相富弼、做过高官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大学问家、著名诗词家吕公着等退居洛中,敬重邵雍的儒雅高深的学问,为大家在一起交谈的方便就集资为邵雍置办了接近都市的宅院 。从此,邵雍依据时节耕种收获,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他为自己的宅院起名叫“安乐窝”,于是自己起个道号叫“安乐先生” 。邵雍时常早上就焚香安适地坐着(思考问题),到吃晚饭时总要喝三四瓯酒,微醉就不再喝了,常常不至于大醉,兴起的时候就自己吟咏作诗 。春秋农闲时节,常出入城乡游历、风雨天常不出门,出门就乘坐小车,一个人推着,随意所行 。当官的人家听到他那独特熟悉的车音,争相迎候,连小孩子和老夫人和那些仆人、衙役们都会欢愉的说“我家先生来到了 。”不再直呼他姓名的 。有时候留下连宿两夜才离开 。有好事者在洛阳周边建有别致的小屋,如同是邵雍的小歇的居所,以方便他的到来时居住 。名字叫“行窝” 。
【《宋史·邵雍传》原文及译文】司马光以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邵雍 。它们二人的纯正品行成为四周乡里所仰慕学习楷模 。父亲训斥儿子,哥哥教育弟弟都会说:“不要做不好得事,恐怕司马端明、邵先生知道 。”有读书的士子取道洛阳,有不去官府,但必到邵雍处拜望的 。邵雍德行气质纯粹,看上去就知道他的贤良,但邵雍自己从来不表露自己 。不设置什么界限 。和大家在一起谈笑风生的,没有区别于他人 。与人交谈,乐意说人家的长处而隐讳人家的缺陷 。有靠近他向他请教问学的,他总尽力地解答,从不以强迫的方式来告诉别人 。待人不分贵贱,不论年纪大小,一样诚恳地接待 。所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也佩服他的感化力 。一时间洛阳人才特盛行,忠厚之风传遍天下 。
熙宁时颁行新法,官吏受胁迫难以推行,有的就递上引咎辞职的呈文,想要离开 。邵雍居住在州县的门生旧友都带着书信造访邵雍,邵雍说:“这是有才德的人应当尽力的时候,新法固然苛严,能尽己之力宽厚一分,老百姓就会受一分恩赐 。弃官有什么好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