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受到万千人追捧,却无意间打开了“地狱之门”( 二 )


最终 , 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因发现放射性物质 , 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8年后 , 居里夫人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 , 再次登上了诺贝尔领奖台 , 拿到了该届诺贝尔化学奖 。
镭错误走进人们生活
镭在医学治疗、资源探测和原子弹研发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无可置疑 。 其中 , 更多的人们出于更加关注与自己的生活更加贴近的事物的心理 , 对镭在癌症的有效治疗性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
不管是当时所处的20世纪初 , 还是现在的21世纪 , 癌症的治疗始终是医学上的一项巨大的挑战 。 所以当镭在癌症治疗上的作用被更多人知悉之后 , 镭就在普通大众心目中拥有了极为突出的地位 。
再加上当时很多人对镭的剧毒性没有很大的感知 , 始终认为“少量食用一点镭 , 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这一观点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法国药剂师亚历山大·雅各宾率先提出了“微居里疗法” , 对“微量的辐射能给健康的细胞增加能量 , 使人延年益寿”这一谬论进行了宣传 。 而他的方法就是 , 让人喝下含有几微克镭元素的水 。
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 , 镭开始被包装以“全能保健补药”的功能 , 逐渐被当成了常见添加剂 , 进入到了包括牙膏、面包、雪茄、药片、巧克力、化妆品在内的许多日常生活用品中 。
错误用镭酿成的惨案
除了商用之外 , 镭也开始在军事领域有所使用 。
1917年 , 美国镭发光材料有限公司研发出了可以在夜间释放出明亮光线的镭与硫化锌的混合涂料 , 并通过给夜间行军的载具涂装仪表盘大发了一笔战争财 。
战后 , 这种混合涂料开始出现了大流行的趋势 , 被广泛运用在“夜光手表”的制作上 。 而这家美国镭企业也趁着市场需求大幅上涨的时机 , 在全国各地开办起了大量的工厂 , 雇佣了许多年轻女工给表盘刻度刷涂料 。
在给表盘刷涂料的时候 , 女工们所用来涂装的驼毛笔很容易劈叉 , 这使得工作中出现了极大的不便 。 而工厂对此给出的解决方法就是 , 让她们用嘴抿一抿 。 自此 , 女工们的体内逐渐积累起了更多的镭元素 , 身体也在不知不觉间受到了啃噬 。
而在这样随意的工作环境中 , 一些年轻无知的女工也在不明确镭的危害性的情况下 , 生出了好玩的心理 。
她们开始把这种涂料涂抹在自己的嘴唇和指甲上 , 有的时候还会把它当成化妆品涂抹到脸上 , 享受在夜间酒吧发出幽幽绿光的奇妙感觉 。
1922年 , 这样的错误行为开始显现它的致命危害 。 一位名叫莫莉·玛吉亚的女工开始出现牙疼、牙床溃烂、脸部出现巨大脓疮的现象 , 并于几个月后彻底丢失了性命 。
而随着罹患此类病症的女工的数量逐渐增加 , 女工们也开始意识到了问题出现在这些混合涂料之上 , 并在这家美国镭企业企图掩盖真相的时候 , 将其告上了法庭 。
尽管后来她们以最高获赔25万美元胜诉 , 但也彻底挽回不了镭对身体造成的巨大损害 。 这之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 , “镭女郎”们纷纷告别了这个尘世 。
镭的毒性也自此深刻在人们的心中 。
小结:
镭作为一种强放射性元素 , 在具备医学治疗、资源探测和原子弹研发的用途之余 , 也会对有所接触的人类的身体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害 。 我们都应该辩证看待它的存在 , 在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同时 , 也规避好其中的风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