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的教学反思|《鲸》教学反思

《鲸》一文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写作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 表现了动物界的神奇与伟大 。教学这一课时 , 我从文章的内容入手 , 抓住鲸的特点 , 让学生悟文、悟法 ,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 , 接受信息 这是一篇说明文 , 介绍的是鲸这种庞大的动物 , 并以动物的名称为题 ,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 , 启发学生交流大量已知的信息 。上课开始时 , 我先板书课题 , 然后问学生:“鲸”这个字的部首是“鱼” , 那么“鲸”是属于鱼类吗?接着我又问:谁对“鲸”有所认识?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 , 他们兴趣盎然 , 纷纷交流自己所收集到的有关鲸这种动物的知识 , 这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接受了大量的的有关鲸的信息 , 也更好地培养了高年级学生收集资料的习惯和能力 。二、紧扣内容 , 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 , 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的脉络 , 才能思路清晰 , 目标明确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 , 边读边找出文中提到的有关“鲸”的知识的总起句 。学生仔细读书 , 很快找出了这样几个句子:“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 那就是鲸” , “目前已经知道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 , 约十七米长” , “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 , 它们的前肢和尾巴逐渐变成了鳍” , “鲸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两大类” , “鲸的身子这么大 , 它们吃什么?”“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 , “鲸每天都要睡觉 , 鲸是胎生的 , 幼鲸靠吃母鲸的奶张大 。”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的把握 , 因此 , 很快讨论出了结果:课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特点:形体、进化过程、种类、生活习性 。我认为此时重要的的不是问题的答案 , 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 , 他们养成动笔动脑的习惯 , 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 。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鲸的教学反思|《鲸》教学反思】三、抓住内容 , 理解课文 学习课文时 , 我先导学第一节描写鲸的形体的部分 , 使学生了解了鲸的外型特点 , 掌握了所使用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其它部分让学生自由学 。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 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 , 如朗读形式、描述形式、或画画等形式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有的学生边展示鲸睡觉的形象图边介绍鲸睡觉的特点;有的学生充当解说员 , 讲述了鲸的进化过程;有的以朗读的形式介绍鲸的吃食;更有的充当了科学家 , 边画示意图 , 边讲解如何判断、区别鲸的种类……学生学得有声有色 。然后再从课文中找到有关语句 , 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 , 并引导学生说出课文对于鲸的各方面的特点介绍得为什么如此清楚?从而认识课文运用的种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 以及运用有关说明方法的好处 。学生学得明白、轻松 , 入情入境 , 读得有有滋有味 。四、适当渗透 , 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 , 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课文的那些地方 , 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来介绍一种事物 , 或说上一两个句子 。如:当学生说他喜欢“不少人看到过象 , 都说象是很大的动物 。其实还有比象大得多的动物 , 那就是鲸 。”我就让学生仿说一个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长句 。再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说明文《蜜蜂》 , 使学生由课本知识延伸到更多的课外知识和应用到实际中去 。总之 , 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教学 , 要让学生更自由、更主动 , 更有兴趣、更有创造性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 真正成为学习主人 。而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 开拓学生的视野 , 增长学生的知识 , 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 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