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灾评论:震灾中,“80后”“90后”是好样的!

2008年6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一位少将的震区感言》,高建国将军感慨:“多好的年轻人,多好的兵啊!”——这只是一个缩影,灾情就是命令,子弟兵与武警战士冲锋在前 。范文25http://而在军装橄榄绿映衬下的,是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坚定脸庞 。在父母眼中,他们的确还是孩子 。但头顶着庄严的国徽与八一军徽,他们已然成长为保家为民、英勇无畏的“铁军”!他们继承了中国军人的优秀品格,他们全然将自身安危置之度外,他们徒步长途翻山越岭,他们第一时间深入灾情最重的一线 。我们看到的是一幕幕鱼水深情,早已无关是生于80或90年代!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 。一些老辈人对于“独苗娇养”,喝可乐、听流行乐、看西洋动漫长大的“80后”乃至“90后”青年,有不少疑虑担心 。汶川大地震,灾情之重空前,“80后”有着怎样的表现?他们究竟是不是“长不大的孩子”?他们能否耸起责任铁肩?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年轻人给出了答案 。
不仅仅有我们的子弟兵战士,高校里,学子们迅速挽起袖管,加入到无偿献血大军 。各地的街道路边,献血车前排起长长的队伍,直至献血量饱和 。在网络上,很多青年朋友迅速发起民间震灾募捐 。许多人还通过网上银行,匿名向慈善总会等机构捐款 。在各地红十字会与物资捐献点,青年白领用私家车拉着刚刚购买的、成箱的、崭新的捐赠品前往,不留下姓名,只求能为灾区同胞送去一分温暖 。
除了有钱出钱,有血出血,许多青年还加入到志愿者的行列,要么参加社会性组织,要么自发携带各类物资前往震区 。从帮助搬运伤员,到协助分发救灾物资;从在医院志愿护理,到给予伤员心理抚慰,处处都有青年志愿者的身影 。还有众多青年采访人员、青年编辑大量撰写感人至深、鼓舞斗志的新闻报道 。更多青年深受感召,主动请缨,希望能为灾区重建添砖加瓦 。此时,没有人计较利益得失,没有人表现自我个性,大家的思想是如此纯粹,大家的信念是如此统一,只为我们受难的同胞,只因为我们骨肉相连!
震灾中,“80后”迸发出如此“强音”并非偶然 。的确,当代青年是更强调自我,是不回避对价值的诉求,平日里甚至显得有些桀骜,职场跳槽出乎“老人”意料 。这是因为,当代青年成长的环境、面临的问题、经受的考验与父辈乃至祖辈大不相同,其思维方式、行为表达不可避免地有“突破传统”的一面 。这或许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代沟”,但绝不意味着所谓的“跨掉” 。相反,这恰恰是一种活力与激情的表现——社会不断发展、人类不断进步的根本,正是源于对现状的不满足,拥有挑战更高巅峰之勇气 。在思想不断解放,人文理念持续更新,个人践行更快、更高、更强的持久目标的同时,社会各个层面与环节已在徐徐前进 。“传统与现代”难免存在一些冲突,也必然具有相当的继承与交汇,此类“成长的烦恼”,相信父辈们也曾经历,当代青年渴望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