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生活虽艰苦但也不发欢乐的时光 。 船上有 ,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 , 同事们工作之余会打牌、K歌、健身……吴旭文最喜欢夜晚躺在甲板上 , 看着满天璀璨星斗 , 享受这难得的平静 。 身边是阵阵风声、浪声 , 偶尔还会有成群的海豚游过时欢快的鸣叫 , 船上的灯打开后 , 还会看到成群的乌贼和一条条鲨鱼在四周游弋 , 恍若有一种电影中“派的奇幻漂流”的感觉 , 这大概是在科考船上最美好的时光 。
“我们也是普通人 , 也有七情六欲的 。 ”吴旭文动情地说 , “我现在也成了家 , 女儿刚刚两岁 , 与她们分别那么久一定舍不得 。 但有些事情知道自己必须去做 , 这是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使命 , 也是自己的职责 。 ”
从拖网到水下机器人 难忘的经历说不尽 , 但更让吴旭文感慨的 , 是在十几年海洋生物研究工作中见证了海洋科考技术的日新月异 。
“开始的时候 , 为了获取生物样本都是用拖网 。 ”拖网是很长一段时间里采集海洋生物的主要工具之一 , 主要分为浮游拖网、底栖拖网两种 。 除了应用在海洋生态研究领域 , 还常用于海洋地质环境“将今论古”的调查研究中 , 如捕获微体古生物现生群体 , 帮助科学家完成古生物环境和古气候重建研究 。
“说实话 , 拖网采样效率很低 , 用非常大的铁链子网在海底进行捕捞和拖拽 , 等收回来后很多生物都磨碎了 , 根本不可能拿来研究 , 非常可惜 。 ”吴旭文记得曾经有一次出海 , 只捕捉到一条完整的飞鱼 , 而那条飞鱼还是自己飞到船上被捕获的;一只珍贵的海百合被磨烂了;一种毒水母只收获了三只样品 , 效率非常低 。
如今 , 科考船都配有“发现”号ROV水下机器人进行样品收集 , 下潜深度能达到4500米 , 带有水下定位系统和深水超高清摄像系统 , 科考队员在船舱内就可以把海底景色尽收眼底 。 通过配备的两种机械手 , 能直接抓取重达300公斤以上的生物和岩石 , 最大程度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 。
“每采到一个完整的样本大家的心情都是很激动的 。 因为这不仅意味着能够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 还代表着我们的科考技术正在逐步地赶超世界前列 。 ”吴旭文说 。
2018年4月19日 , “科学”号搭档“发现”号 , 在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链进行了7次下潜作业 , 获取了巨型和大型底栖生物的宝贵样品356个 , 涉及刺胞动物、棘皮动物、多孔动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135种生物 , 许多是前所未见的新奇物种 。
“现在出海一趟效率非常高 。 不久前我们刚去过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 , 探索附近的海山 , 发现了很多新的物种 , 我们都重新分类命名编订 , 比如‘海洋所紫柳珊瑚’‘海洋所镖毛鳞虫’‘海洋所三歧海牛’‘海洋所异胸虾’和‘海洋所长茎海绵’ , 都是为庆祝海洋所成立70周年命名的 , 而这些国际上都是承认的 。 如今这些采集到的样品都已制成标本 , 展示在我们馆里 。 ”吴旭文的话里透着满满的自豪和骄傲 。
告别望洋兴叹 百舸挺进深蓝 今年6月 , 中科院海洋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了首个高端用户共享航次 , 在目标海域获得大量科学发现 , 并进行了多台套国产自主研发设备的海试工作 , 圆满完成了“在海底做实验”的任务 。
据参与本次科考的中科院海洋所副研究员王敏晓介绍 , 以往的研究中 , 深海样品被带到实验室开展后续研究 , 但由于压力、温度和化学环境骤变 , 深海样品的生理活动同样发生改变 , 真实的深海生命过程无法被准确认知 。 依托该航次 , 中科院海洋所在深海海底搭建了水下实验平台 , 科学家得以在深海开展水下原位实验 , 为揭示深海生物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
为保障深海水下原位实验顺利进行 , 科考船还同步搭载了多台套最新国产设备展开海试工作 , 通过自主研发设备实现了海底群落生物的标志识别等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 相关数据和样品将解答深海黑暗食物链组成、深海碳源碳汇通量、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 。
紧随其后 , 6月底 , 国内最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号也交付使用 , 其排水量达到6880吨 , 船长114.3米 , 续航力15000海里 。 由于采用了“直流母排+蓄电池储能”技术 , 具备了全球航行能力 , 且能毗邻极地冰区作业 , 这也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
从“小舢板”到“科考船” , 从单一学科到系统研究、从“望洋兴叹”到“百舸争流” , 凸显了我国海洋科考技术的突飞猛进 。
推荐阅读
- 为人类敲响警钟!57000年前的尸体重见天日,史前生物现身引发关注
- 哈勃望远镜捕捉到星爆图像,恒星正在形成?
- 一个神秘物体,既不像超新星又不像脉冲星:它是什么?
- 一百多颗恒星“消失”,是什么原因?科学家怀疑是外星文明干的
- 美国碰瓷也没用!中国成功问鼎世界第一后,太空又传来好消息
- 断肢能重生?科学家用药物使青蛙断肢重生!什么原理?人行不行?
- 50亿光年外,天文学家发现星系一分为二,爱因斯坦又对了?
- ?关于多普勒摆动的介绍
- 土壤农业化学家朱兆良院士逝世
- 地镜:全地球望远镜,史无前例的巨大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