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 新闻周刊丨深蓝逐梦人:每个脏活都是海洋科考,每次远行都要打卡探宝,每件标本都与时间赛跑( 四 )


21世纪 , 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 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 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
近年来 , 青岛市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名城 , 正在不断为中国海洋科技发展积蓄新动能 , 十余条大型科考船组成的科考船队已形成航次共享机制 , 功勋卓著的“大洋一号”、担负环球海洋科考重大任务“科学号”“向阳红”系列 , 以及为可燃冰开采添砖加瓦的“海洋地质九号” , 还有全球第三条大洋科考船“梦想号”……在人类大规模探测海洋、开发利用海洋的21世纪 , 我国科考船的设计建造也从跟随走到了世界引领的黄金期 , 新建、在建数量均居世界首位 , 这也使得我国海上资源开发、发展海洋经济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
“从国家层面上看 , 我们的工作并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 , 也不能带来具体的经济效益 , 跟医学、能源、材料等专业不能相提并论 。 但是作为分类学研究基石 , 新发现物种具有巨大的参与价值 。 换言之 , 分类学是生物科学研究的基础与开始 , 它的贡献和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 发现新种的学术价值虽然不大 , 但是作为一种对大自然的忠实记录 , 它本身有着特殊的意义 。 这种意义可能短期并不明显 , 但从长期来说 , 可能会演绎出传奇的故事 。 ”吴旭文博士总结道 。
海洋科学考察是一项长期而繁琐的工作 , 离不开科学家们严谨的态度和努力付出 。 通过对海洋的综合研究 , 可以帮助我们预防各种海洋灾害 , 满足国家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的重大需求 , 并为我国的重大海洋工程提供理论保障 。 在新一轮为期十年的大洋钻探中 , 科学家们将更加关注与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 , 更加关注气候变化、海洋资源和海洋灾害 , 一定会为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做出独特贡献!
我为大海留住记忆 晶莹剔透的水母、大如磨盘的螃蟹、众多被海蛇尾缠绕着的珊瑚……走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标本展示区 , 仿佛置身西太平洋的海底 , 我们惊叹于各种海底生物的美丽 , 更惊叹它们保存完整 , 几乎忘记它们都早已失去了生命 。
这些栩栩如生的标本 , 很多都出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李阳博士及其团队成员之手 。 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材料和物种名称的实物载体、参考凭证 , 标本对生物学领域各学科的起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 基于标本收藏的科学发现已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环境 , 以及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知方式 。
科考船上与时间赛跑 “我和他不同啊 , 我上船从来不吐的 。 ”李阳半开玩笑地说道 , 接着一个转折 , “晕船肯定是会的 , 但是我必须忍住 , 因为恶劣海况不是几分钟、几小时就过去的 , 有时候会持续好多天 , 吐了就把气泻掉了 , 会越吐越厉害 , 那几天就什么也没法做了 。 ”
厚厚的镜片背后透露着山东男儿的隐忍和刚毅 , 李阳一看上去就是个正宗的理工男 , 一份枯燥又细致的工作坚持十几年 , 大概都是源自这份特质 。
今年35岁的李阳老家在临沂 , 小时候养过小狗小猫等很多小动物 , 甚至还养过乌鸫 , “当时老爸在地里抓了一只浑身黑漆漆的鸟 , 说它是乌鸦又不太像 , 所有人都害怕只有我敢养 , 现在研究生物了才知道 , 那原来是叫乌鸫 。 ”
高中毕业时 , 李阳报考了海洋生物专业 。 “海洋生物几乎都是冷血生物 , 这样自己处理起来也更容易接受一些 。 ”依他所说 , “拿哺乳动物做实验还是比较残忍” 。 大学里 , 他系统学习了生命科学的相关课程 , 有幸聆听了著名动物学家宋大祥院士给新生作的“成才之路”报告 , 第一次目睹了科学家风采 , “后来获悉宋院士同我的研究生导师刘瑞玉先生是同门师兄弟 , 这像是一个缘起 。 ”
学海无涯 , 涉足海洋生物标本制作后 , 李阳经常跟船作业 , 感觉每制作一件标本都是在跟时间赛跑 , “像我们做海洋生物标本的 , 跟科考船时 , 采集上来的样品要马上进行处理 , 包括麻醉、拍照、取样、保存、固定等过程 , 要尽可能地记录它们在海底生活时候的样子 。 ”因为生物被捞取后 , 因水压、温度的不同 , 很快就会死掉褪色 , 特别是泡入酒精后 , 几乎很难看到它们生活时的斑斓色彩 , “最好的方法只能是拍照 , 而且速度要快” 。
有人常会问 , 做标本有那么重要吗?不就是满足人的好奇心?答案远非如此简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