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春节习俗

台湾春节习俗
春节 , 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佳节 。在与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湾 , 其历史文化、风士人情、生活习俗、亲缘血统等等均与祖国大陆 , 尤其是福建闽南地区一脉相承 , 因而岛内民众的春节习俗自然与祖国大陆民间大同小异 。
由于宝岛居民的祖先(多为闽南和客家人)去台开发 , 距今年代久远且屡经沧桑 , 那里的春节习俗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模式和色彩 。
每到农历腊月二十三"祭灶"日这天 , 台湾同胞都要穿上好衣服 , 在家中供上猪、羊、鸡、鸭、鱼之类禽畜海鲜 , 以及甜瓜、糖果、香茶等供品 , 再烧香放鞭炮 , 为灶神送行 , 冀望其"上天言好事" 。而从这天起 , "过年"也就开始了 。
除夕之前 , 台湾同胞也都要进行全面大扫除和整理庭院居室 , 纷纷备办年货 , 忙得不亦乐乎 。
到了除夕这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 , 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 , 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 , 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 。从这时开始 , 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 , 热闹非凡 , 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
除夕之夜 , 岛内全家人都要欢聚在一起"围炉" , 即一家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火炉或火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 。这一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
年夜饭中 , 除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鸡肉 , 以及表示"年寿长久"的韭菜 , 还有各种极富地方风味的油炸食品、汤圆、年糕 , 特别是吃"乌龟豆沙年糕"(一种用刻有乌龟形状的木模压制而成、内包豆沙馅子的年糕) , 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此外 , 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 , 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 。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 , 又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卜为菜头 , 与"彩头"谐音) 。
年夜饭吃过之后 , 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 , 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 , 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 , 套在他们颈项上的 。
正月初一这天 , 人们都会早早起床 , 梳妆打扮和洗漱停当之后 , 便开始了极富人情味的互相拜年、请安、祝福 , 以及走亲访友或游览公园等等 , 迎来送往 , 热闹而惬意 。人们普遍沉浸在欢乐、庆贺、幸福、美满的节日氛围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