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二龙抬头的传说( 二 )


把二月二称为“龙抬头”,这与我国的节令有关 。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要春耕播种了,土壤干枯也急需雨的滋润 。俗谚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之说,农家企盼传说中的龙此时能升天抬起头抖动龙身下一场透雨,以滋润缺水的土壤 。另外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春分”节气的前后,此时春回大地,一些有害的毒虫结束冬眠状态开始涌动,人们祈望天龙出现镇住那些有害的毒虫,盼望天龙降雨,春雨充沛以祈求农业大丰收 。民谚说的“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非常生动地道出了人们的愿望 。
二月初二龙头节是老北京时较大的民间节日,那时民间有吃面条、吃春饼、炸油糕、引龙熏虫、扒猪脸、爆玉米花等很多习俗 。
俗话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北京的农家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from 本文来自,全国最大的免费范文网 end#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掉 。二月二这天有“引龙熏虫”之习俗,古人认为,龙出则百虫伏藏,农作物可获得丰收 。所以清《帝京岁时纪胜》云:“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 那熏虫也是防止害虫破坏捣乱,确保五谷丰登,明《酌中志》一书云:“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习俗还有这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太阳出来前不许到井台打水,以免水桶砸伤了龙头;这一天人人都要理发,意味着龙抬头走好运,给小孩理发叫“剃龙头”;这一天出生的男孩大多取名大龙、宝龙、金龙 。老北京的习俗,在这一天还要接回已经出嫁的“姑奶奶”,俗话说:“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 。
跟别的节日习俗一样,二月二这天也有很多在饮食方面的习俗,且还有以龙为名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吃春饼叫吃“龙皮”,蒸饼也要在饼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吃面条称为“龙须面” 。
老北京人嗜好吃猪头肉,尤其必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 。在农村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要杀猪宰羊准备年菜,炖猪肉时留下猪头在二月二这天祭祀佛祖 。城内四合院里的百姓也在除夕、二月二这两天有用猪头供佛祭祖的民俗 。
过去,咱北京街巷胡同里经常有砰砰的爆玉米花的声浪,这爆玉米花跟“二月二”还有联系呢 。据说它源于神话传说 。传说武则天“立周”称帝后,惹得玉皇大帝震怒,便传谕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 。但司管天河的龙王看到人间因干旱而饿殍遍野的惨状,他偷偷为人间降雨 。百姓得救了,而龙王却被玉帝打下凡间压在山底下受刑,并立石碑曰:“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返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报龙王救命之恩,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可哪里都找不到呀!到了二月初一这天,正逢赶集之日,有一个老婆婆赶集去卖包谷,袋口松开金黄金黄的包谷籽撒了一地 。人们看到后心想,这包谷籽不就是金豆吗,炒炒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大家在二月二那天各家各户都爆炒起了玉米花,并在院中设案焚香,供奉龙王 。玉帝一见金豆真的开花了,遂将龙王免罪释放,让他重掌风雨大权,不久人间普降春雨、农业丰收 。打这以后每年二月初二,老百姓都爆炒玉米花吃,边吃口里还唱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以企盼五谷丰登的美好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