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空谷幽兰读后感


读这本书之前 ,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大隐隐于市 , 小隐隐于野”究竟该如何理解 。我以前的理解是那些所谓的“大隐隐”是不是没有原则的人 , 因为没有原则所以没有坚持 , 这样才可以在混沌复杂的红尘之中和任何人、事都和谐相处;进而又倾向于“小隐隐”比“大隐隐”更让我钦佩 , 原因是:我以自身的局限性出发考虑 , 在我浅薄的认知内觉得还没有贤者能做到大隐隐 , 而做到小隐隐的人是真实存在而且可敬的 , 比如陶渊明 。就在这自身局限的思维下 , 我开始读了这本书 。

这本书作者的记录真实所以亲近人 , 译者的国文水平也是超一流的 , 在这赞一个!在两者的融合下 , 从这部作品中我能体会到作者上下而求索的艰辛;坐观庭前观花落的自在;山中隐士们的超脱与面对人生的智慧;以及我自己心灵的净化和静思;等等 。

在独罢此书 , 我对“大隐隐于市 , 小隐隐于野”有了一点点新的理解 , 即所谓“大隐隐”是大有人在的 , 应该用同学的一句“他们藏得太好了 , 以至于我们很难发现”来描述 , 比如:苏东坡和王维 。在假期听蒋勋老师的音频时有毛皮地接触到一点苏东坡 , 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东坡先生一生被贬多地 , 但一直以一种高昂和饱满的乐观心态去面对人生 , 从“老夫聊发少年狂”也可见一斑 。面对不同的地方 , 究竟何处是家?心安之处便是家吧 。在面对人生起伏的时候这种态度也让他受益匪浅吧 。突然想到了邓小平的三起三落 , 这也可以算是当代版的“大隐隐”吧?而王维算是半个“大隐隐”吧 , 在仕途失意前期虽也在辋川别墅和朝野之间走寻 , 但最终也身随心前往佛教和自然的神圣国度 。

“大隐隐于市”者不争不是因为没有自己的原则 , 而是因为心胸的宽度和思想的厚度已经超越了一般常人所能驾驭的疆域 , 所以他们能看清也看轻很多人事 , 他们不埋头处理人际的复杂和身物的享受 , 却倾心于宇宙的浩瀚和自然的神奇 。他们在世上的目的恐怕主要就是要去悟道 , ()去寻求天人合一的大我境界 , 去体会并洞悉宇宙苍生的玄机 。你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 , 幸运到可以“众人皆醉我独醒”;也可以说他们是不幸的 , 匆匆在世走一遭为何不“人生在世须尽欢”?这没有对错的分别 , 只是个人认识观的不同 。

这篇读后感只是个人观点 , 举例和文法的使用上若有不同意之处 , 也希望观者能指出 , 一起商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