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读后感|《中国最佳教育随笔》读后感
暑假里,闲暇时也读读书,一杯飘雪,一本书,书桌前没有工作时的繁琐,有的仅仅是书香、茉莉弥漫的那份宁静、惬意 。近来读了《中国最佳教育随笔》总觉得又多了许多陌生而熟悉的朋友,他们静静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轻轻流淌着自己的情感就像在书的扉页上写的"当你打开书页,你就辨认出了一种声音:沉静、悠远、忧伤、热烈、迷惘、激动,你期待又熟悉,或许就是你自己的声音,……"
很喜欢钱理群老师的《我的教师梦》,准确的说应该是对一位潜心教学研究,并充满教育激情的一位学者的敬仰 。他有两个身份,一是教师,二是学者,但他反复强调首先把自己看作一个教师,他有着深入骨髓的教师情节 。在他看来,讲台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钱老于2002年退休,却回归中学和贵州,关注语文教育,西部农村教育 。正如他所说的:"痴迷于此,痴心不变 。"可见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如今在这个纷繁且有些浮躁的社会里,也许常会听到教师工资少、评职难的抱怨,但细细想来,在我们身边、我们周围也有不少心怀梦想,"只管耕耘、不顾收获"的老师,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读书的姿势、听课、作业的习惯、乃至课后孩子玩耍的安全,校外的自我保护都是老师点点滴滴耐心教导和培养 。为了课堂效率、为了孩子的能力提高、思维发展,老师会在课前精心预设教案,一节课甚至会翻遍几年来杂志上名师的实录与点评,不是为了照搬,是为了更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技能、让孩子更大限度的得到提高和发展 。也许有的老师到退休,也是小学一级,与小高的工资相差不少,也许因为没有省市赛课的等级奖而永远也不会是省市级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甚至连校级都算不上 。但怎么也阻挡不了这些老师对教育教学的热爱 。课堂上与孩子心灵的碰撞,课后的交流反思、文章的发表,还有孩子们天真灿烂的笑脸都会是一种自足的享受……这梦里,总有点傻傻的憨样,但这梦里流淌的永远都是教育的激情,是青春的活力,是教育改革的向往……
最能理解的一位青年教师徐莉写的《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只要是教师肯定都能理解,甚至会觉得心跳在了一块儿 。很有感触的是她先生的抱怨:"总以为找个老师做妻子,孩子就有了着落,现在才知道不仅孩子没有着落,连家都没有着落了 。"在看似家长里短的闲聊中,()分明能看到教师群体真实的一面 。她坦诚的书写着自己的教师生活,有些无赖、焦虑、烦躁,更有迷惘 。教师并不是千手观音神通广大,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琐碎的教育工作、特别是现在几乎是盛行的只要学生有一点风吹草动的,媒体就大呼小叫,教育有问题,学校有责任,老师脱不了干系 。沉重的社会压力,夹缝中生存的学校和老师能不《简单而艰难地生活着》吗?想起曹禺剧本里的一句话:"想想你忍不住要哭;想想你忍不住又要笑啊",这就是生活,教师的生活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