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论》读后感


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变到关注学生的学 , 这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在认真阅读了《有效教学论》之后 , 我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观点更加清晰明确 。如何有效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 使学生能很好地发展 , 实现素质教育 , 就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课题 。《有效教学论》以理论的方式 , 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指引了一条有效的道路 。

有效教学的阵地是课堂 , 现有的“班级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 , 以班为单位 , 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科目进行教学 。虽然说这种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 比如说 ,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 不能因材施教等 , 但是 , 我们可以在班级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方式 , 尽量减少班级教学的弊端 , 做到以学生为本 , 做到既能顾及全体又能兼顾个人 。

知识有可言传部分 , 也有不可言传部分 , 有可教部分 , 也有不可教部分 , 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教完 。讲尽 , 不知哪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我们教学生的是一种技能 , 而不是知识” 。知识是靠学生去掌握记忆的 , 有了技能 , 他们才能去掌握更多的知识 。就以课堂部分来说 , 很多知识 , 只能由学生亲自去操作、使用、探究、因为传统教育以及学习方式只满足于为学生提供确定的、客观的显性知识 ,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以保持和记忆确定的、客观的知识结果为标准 , 至于学生个体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如何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但是 , 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 , 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 。

真正的教育作用经验总是主动的、个人的 , 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富有热情的“主动探究和独创性”过程 , 是“亲历”知识并获得对知识个人化理解和坚定信念的过程 , 也就是说 , 真正的知识学习 , 要经过个人亲自探索、研究、实验 , 用自己的眼光重新打量知识 , 以此种方式获得知识 , ()将其情绪化、行动化的特征 , 最终落实为“个人知识” 。

在书中曾有这样一句话 , 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 , 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 , 而在于求知热情 , 这需要教师对“我该如何让他们对这些有热情”深入考虑 。求知的热情 , 就是学习兴趣 。学生对本学科、本节课有了强烈的求知热情 , 她们的学习就会更加具有主动性 , 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全身心的投入 , 即常说的“专心致志” , 但是实际上 , 课堂上达到专心听讲、专心思考问题的学生并不多 , 大都是一种表面的状态 , 他们只是在听教师讲课 , 缺乏思考的过程 , 长期的“接受”教育 , 使得学生弱化的思维的能力 , 对凡事都缺少了热情 。正如书中所说的“也许 , 好教师原本就不是教知识 , 而是传播信仰 。” 无论是“亲其师信其道” , 还是“奋斗目标” , 我们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去学习 , 只有他们在主动、积极、热情的状态下去学习 , 一定会使得课堂实效、高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