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练笔策略|读《小学语文教师》--随文练笔之我见( 三 )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嘎然而止 , 耐人寻味 , 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 。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 , 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 。在教学中 , 我们就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 , 这些语言的空白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财富 。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 , 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 , 使已经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 , 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 , 也使小读者能过把小作家的写作瘾 。如《小摄影师》一课 , 课文的结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 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小男孩到底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如果他来 , 会做些什么 , 说些什么?如果不来 , 又发生了什么事呢?在此练练笔 , 学生兴趣盎然 , 创意无限 。又如《凡卡》一文的结尾处余意未尽 , 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课文在凡卡熟睡在那甜美的梦中结束了 , 然而梦总是要醒的 , 为此 , 我设计这样一次练笔:凡卡美梦可以成真吗?当他醒后会发生什么事?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 , 延续了故事的情节 , 道出了沙皇统治下俄国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他们有的写道:“凡卡睡醒以后 , 他偷偷写信的事被老板发现了 , 结果遭到了一顿毒打 , 他那虚弱的身体承受不住而死了 。”还有的这样写道:“凡卡每天翘首期盼爷爷到来 , 但当时的现实社会是残酷的 , 它没有怜悯这可怜的小孩 , 凡卡的希望在一天天无了期的等待中扑灭了 , 凡卡在绝望中饱受老板的虐待 , 最终死去 。”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曾看过一同行说过 , “语文的学习说白了 , 其实就是对课文规范语言的吸纳后融会贯通 , 为我所用 。所以 , 让语文走在回家的路上 , 切不可丢弃文本的语言示范作用 。”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 , 我们就不应该错失学习和模仿的机会 。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 , 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断练习 , 可以是句式表达、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 。仿写时 , 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 。如《北京的春节》一文中作者列举了大量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 但全文安排有序 , 脉络清晰 , 衔接紧密 , 详略得当 , 推进自然 , 是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 , 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的典型文章 。()因此 , 在学习本文后我马上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 写一写家乡的传统节日 , 主要训练点落实到对文章写作顺序的安排以及内容详略的处理方法上 , 结果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当然有些文章的精彩片段的仿写或迁移写法也不容有失 。例如《穷人》一文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真实描写的片段 , 透过桑娜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示了穷人宁可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 尤其段中省略号的连续运用 , 更能逼真地写出了桑娜当时时断时续、忐忑不安的心理 。学习本段后 , 我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自己遇到过的焦急、忧虑、担心、害怕的生活情景写一写 , 例如早上睡过头而迟到了、一个人处于黑暗无助当中、进行比赛前的紧张状态中等 , 让学生在练笔中实现语言迁移的运用 , 在先扶后放的过程中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