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记|上课记读后感
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略显稚嫩的读书心得 。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是一位在华师的学妹打过来的,她跟我说了很多大学生的困惑 。
我想起了一本书——《上课记》,作者王小妮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待现今大学校园发生的一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种非常古怪的感觉,如坐针毡,如芒刺在背 。她笔下的孩子,我太熟悉了,他们爱集体鼓掌;踊跃填写入党或者入团申请书;在舞台上以红卫兵的审美方式演讲自己从来不相信的内容;日常事务组织者的班长,最热衷的事情便是点名和记批评表扬 。这些孩子在我参与操作的中学教育流水线上,按部就班,随着中考、高考的传送带,送到王小妮老师那里 。
一代代空心人,茁壮成长,他们青春靓丽,琴棋书画样样通,但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 。这让我想起在我们学校某班的心愿墙,从孩子们幼稚的字迹里我们看到他们的愿望几乎都是考上华师一高中 。大家都会作何感想呢?
首先,谈谈我的愧疚
抱着羞愧而又感激的心情读完全书 。羞愧在于,我们部分中学教师没有在这些孩子应该明白道理的时候,告诉他们常识,要等到他们进入大学,才开始学习常识 。
似乎整个社会都在反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孩子怎么了,但这些掌握着话语权,实实在在地决定着孩子们命运的人们,总是倾向于把责任推到自身之外:体制如何、()社会如何、学校如何 。王小妮难得地看到自己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其中的责任,更难得地发现这些年轻人对其他代人的价值,譬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或多或少不经意地被孩子们纯净气息不断补充滋润着 。
如果在中学阶段的我就能像王小妮老师那样努力,那么大学里的老师是不是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带领他们去研究那些专业的领域呢?毕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之所在也!至少,王小妮老师不必俯下身子,事必躬亲,重新告诉孩子们为什么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什么是祖国,什么是普遍的同情!
接下来,谈谈我所看到的“徒劳”
作者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情和善意,学生旷课、作弊,她都试图去理解 。她也不美化他们,他们的世故、逢迎、明争暗斗被平实地记录下来 。她相信,“哪个人都有良知,同时,哪个人又都有苟且” 。她从不抱怨,但我也感受到王小妮老师行文中时常袭来的无力感,这种无力感甚至大于我的挫败感 。
“教的痛心,学的反胃” 。这就是当下教育的现实 。读陈丹青骂教育体制,我们觉得痛快、过瘾;读王小妮发出的温柔的质疑,我们觉得沉痛、无力 。更无力的,是王小妮已经宣布,因为体制太恶劣,不想与之为伍,她决定放弃了 。
推荐阅读
- 祝福语|好友结婚登记祝福短信
- 祝福语|结婚登记祝福语简短上档次贺词
- 祝福语|祝福新人登记结婚的话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